少陰病兼變證:﹝Associated_and_deteriorated_syndromes_of_shaoyin_disease﹞ |
【學習要求】 |
掌握麻黃細辛附子湯證、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瞭解熱移膀胱證、傷津動血證。 |
少陰兼表證: ﹝Shaoyin_disease_associated_with_superficies-syndrome﹞ |
﹝01﹞、少陰兼表證-麻黃細辛附子湯證: ﹝Syndrome_suitable_for_Ephedrae,Asari_and_Aconiti_Decoction﹞ |
【原文】 |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燒,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301﹞ |
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原文析義】 |
本條論述少陰寒化兼表的證治。 少陰寒化不應發燒,今始得之即出現發燒,故謂之「反發燒」,乃少陰陽虛複感外邪所致。 因證兼太陽之表,除發燒外,當有無汗惡寒,頭痛等症。 然太陽病發燒,其脈當浮,今脈不浮而沉,知非純為太陽表證。 脈沉主裏為少陰裏虛寒之徵象。 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可證。 總之本證為少陰寒化兼太陽表證,法當表裏雙解,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解表。 |
麻黃細辛附子湯中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溫經扶陽,細辛辛溫雄烈,通達內外,外助麻黃解表,內合附子溫陽。 三藥合用,共奏溫經解表之效。 |
【辨證提要】 |
【辨證要點】: 本證辨證要點是: ①少陰裏虛之脈沉、神疲、體虛; ②發燒、惡寒、頭痛等表證。 |
【病機﹝pathogenesis﹞】:少陰裏虛兼表。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溫經解表。方用麻黃細辛附子湯。 |
【湯證辨析】: 本條與92條「病發燒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者,當救其裏,宜四逆湯。」相較,都用了「反」字。 92條是太陽病本應脈浮,但因裏虛,不浮而沉,故曰「反」。 因裏虛已成,故急溫其裏。 本條是少陰病,本應無熱,但邪閉衛陽,卻見發燒,故曰「反」。 92條的脈「反」,針對陽病而言;本條的症「反」,針對脈沉而言。 雖然症狀相似,但一為太陽兼裏虛,治分兩步,先溫後汗;一為少陰病兼表證,本為一病,其治自然不分先後。 |
【醫案選釋】 |
案1:少陰表證 |
宿某,男,86歲。1980年6月17日就診。病已七八日,頭疼身痛,但寒無熱,流涕噴嚏,微咳不渴,納穀不香,大便秘,小便清,曾服解熱止痛片,汗雖出而症不減,查見舌質淡,脈沉細,體溫39℃,診為少陰表證。藥用麻黃﹝6克﹞、制附子﹝6克﹞、細辛﹝3克﹞、水煎服,一劑諸症悉平。 ﹝田仁德.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三則.山東中醫雜誌,1984,﹝2﹞:41﹞ |
案2:雜病頭暈﹝dizziness﹞ |
苗某,男,45歲。患低血壓﹝Hypotension﹞一年餘,原因不明,每因勞累及外感後自覺頭暈﹝dizziness﹞,四肢乏力﹝fatigue﹞,納差神疲,血壓12/8kpa。舌質淡,苔薄白,雙脈沉緩無力。證屬少陰陽虛。投以炙麻黃﹝10克﹞、制附子﹝12克﹞、細辛﹝3克﹞、煎服3劑後,頭暈﹝dizziness﹞消失。繼服7劑,血壓升至16.8/10.7Kpa。追蹤半年,未復發。﹝郭振營.麻黃附子細辛湯新用二則.河南中醫,1987,﹝6﹞:21﹞ |
【辨治思路】: 案1: 為一年老患者感外邪而發病,症見典型表證,但辨證要點為脈沉細,舌質淡,故診為少陰表證,一劑麻黃細辛附子湯即愈。 案2: 雖為頭暈﹝dizziness﹞﹝低血壓﹝Hypotension﹞﹞,但臨床脈症表現卻是一派裏虛寒證,雖無典型表證,但每因勞累及外感後見症。證仍屬外邪誘發,故3劑麻黃細辛附子湯頭暈﹝dizziness﹞愈,7劑而血壓正常。 |
【現代研究﹝Modern_Research﹞】 |
由於本方能溫經解表,散寒通陽,據臨床報導,常用於治療虛寒性頭痛,也有報導用此方治療急、慢性腎炎﹝chronic_nephritis﹞,腎積水,腎絞痛,高血壓,低血壓﹝Hypotension﹞,心臟病,哮喘,鼻炎等證屬虛寒型,均獲得滿意的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