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湯之注釋: |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論》﹞ |
【註】: |
尾臺氏曰:「考傷寒汗出章,似脫『發熱、脈浮數、小便不利』等證,方中多用生薑,則『不渴』之上又似脫『嘔而』二字,特於汗出者,豈可用此方乎?其有脫逸明矣。」 |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先宜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則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傷寒論》﹞ |
【註】: |
本條為陰證與本方證併發之證候,若陰證危急,則宜先治為通則,然今僅有厥,更無其他危急之證,則當以本方先去心下之水毒,然後可治其厥,不然,則水毒流入腸內,必作下痢也。而仲景此論,乃暗示本方不僅能治因腎藏機能障礙之水瀉的下痢於未發,亦能治其既發之意也。 |
本方為苓桂朮甘湯之去朮加生薑,故其作用亦相類似。然有別者,彼方長於利尿作用,而本方有長於鎮嘔的健胃作用,故於嘔吐諸病,尤於惡阻證有應用之宜也。 |
茯苓甘草湯方: |
茯苓﹝14.5克﹞,桂枝﹝9.5克﹞,生薑﹝14.5克﹞,甘草﹝5克﹞。 |
上藥銼細,以水二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三回或分數回,溫或冷服。 |
【先輩之論說治驗】: |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下悸,上衝而嘔者。」 |
《東洞家配劑抄》曰:「一人年五十,七年前患俗所謂癇證,月四五發,發則顛僕不知人事,茯苓甘草湯,應鐘及紫丸。」 |
《方輿輗》本方條曰:「心下悸,概屬癇與飲,以此方加龍骨牡蠣絕妙。又此證有致不寐者,以酸棗湯及歸脾湯不能治也,余用此方屢奏奇效。有一婦人,自心下至膈上動悸頗甚,勢如城郭撼搖,遂眩暈不能起,夜悸煩而目不合,如是數年,屢易醫不愈。餘最後診視,謂病家曰:『群醫之案不一,今我姑置其病因不論,止投以一神方,服之不怠,則可令能起。』即與茯苓甘草湯加龍骨、梅花蠣,日漸有效,淹久之病,半年痊癒,病家欣忭不勝。此非奇藥異術,而能起沉屙痼疾者,以為漢以上之方藥也。」 |
《雜病辨要》痘瘡條曰:「放點稀朗紅潤而心下悸者,急當治其悸,否則小便不利,水氣滿於皮膚,而結痂必遲,治悸宜茯苓甘草湯。」 |
求真按:「觀此可見腎臟與心下悸﹝胃內停水﹞與痘瘡之關係如何密切矣。」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