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兩虛證:﹝Yin_and_yang_deficiency_Syndrome﹞ |
甘草乾薑湯證、芍藥甘草湯證: ﹝Syndrome_suitable_for_Glycyrrhizae_and_Zingiberis_Decoction;_Paeoniae_Alba_and_Glycyrrhizae_Decoction﹞ |
【原文】 |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①,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②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
甘草乾薑湯方: |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 |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
芍藥甘草湯方: |
白芍藥、甘草﹝各四兩,炙﹞、 |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
【詞語解釋】 |
①、厥:此指手足逆冷。又稱厥逆。 |
②、譫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多聲音高亢。 |
【原文析義】 |
本條論述傷寒兼陰陽兩虛證誤治後的變證及隨證施治之法。 本條原證初見脈浮,自汗出,微惡寒,顯系太陽中風證,又兼小便數,心煩,腳攣急是為陰陽兩虛。陽虛不能制水可見小便數;陽虛不能溫養、陰虛不能濡潤可致腳攣急;陽虛虛陽上浮、陰虛邪擾均可致心煩;此為陰陽兩虛之人外受風邪,治當扶正解表,表裏同治。 今醫者未明其理,不顧裏之陰陽雙虧,單取桂枝湯解肌祛風,以圖表邪。 桂枝湯畢竟為辛溫發汗之劑,陰陽兩虛之人不耐此法,誤汗後必致陰陽更虛,變證由生,故曰「此誤也」。 從其變證表現分析,現證純為陰陽兩虛之徵:陽虛不能溫煦四末則見四肢厥逆;陰陽兩虛,心神失養則見煩躁;陰虛不能上滋故見咽中乾,不能養筋則腳攣急;陰寒犯胃,胃氣上逆則見嘔逆。如此陰陽兩虛,錯綜複雜之證,治當分清主次。 根據陽固則陰存,陽生則陰長的理論,先投甘草乾薑湯以複其陽,陽複厥愈足溫之後,再服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柔筋緩急,其腳即伸。 |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此言邪從燥化,轉入陽明胃腑的證治。 因本證原有陰津不足的一面,在用溫藥複陽的過程中,當適可而止,若用藥太過,使陰津更傷,化燥成實,形成陽明燥實之證,從而可出現譫語、腹脹、不大便等表現。此時治當「少與」調胃承氣湯瀉熱和胃,中病即止,以防攻下太過。 |
「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乃言原證在誤服桂枝湯致變後,不但不予救誤,反而複用藥物和燒針強汗,必致大汗亡陽,少陰陽氣虛衰,出現四肢厥逆,下利清穀,惡寒脈微等證,此時之陽虛已深陷少陰非甘草乾薑湯所能複,當以四逆湯救之。 |
本條以舉例的形式詳盡論述了陰陽兩虛之人外感誤治後的種種變證及其救治方法,為「隨證治之」一語立出了榜樣,充分體現了辨證論治的精神。由於本變證為陰陽兩虛,而以陽虛為主,故宜先用甘草乾薑湯溫中複陽,後以芍藥甘草湯酸甘複陰。 甘草乾薑湯方:由甘草和乾薑組成。 方中甘草補中益氣,乾薑溫中複陽,二藥同用,辛甘化陽,使中陽得複,則厥愈足溫。 本方為理中湯之半,炙甘草用量為乾薑一倍,意在避免過用乾薑辛散太過,加重已有之陰津不足也。 |
芍藥甘草湯方:由芍藥和甘草組成。方中芍藥酸苦,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補中緩急;二藥合用,酸甘化陰,滋陰養血,緩急止痛,專治陰虛筋脈失養所致的拘急之證。于本證則陰液得複,筋脈得養,腳攣急自除。 |
【辨證提要】 |
01、甘草乾薑湯證 |
【辨證要點】:肢厥,煩躁,吐逆。 |
【病機﹝pathogenesis﹞】:中陽不足。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溫中複陽,方用甘草乾薑湯。 |
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