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的組方用藥: ﹝Chinese_Prescription_and_Herbal_Medicines_for_Shanghan﹞ |
傷寒學的理論基石和核心框架是《傷寒論》,張仲景稟承《神農本草經》、伊尹《湯液經》及漢以前臨床經驗、創立了《傷寒論》113方,其組方嚴謹,用藥精湛,配伍合理,療效卓著,曆兩千年而不衰,被譽為「方書之祖」,仲景之方,稱之為「經方」。尤其獨創以湯名證,湯方證一體,理法方藥一綫貫通,是其鮮明特色之一。 |
近五十年來臨床實踐表明,仲景創立的辨證論治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仲景之方在臨床各科獲廣泛運用。在急重病證中,以白虎湯法治療乙型腦炎,承氣湯法治療急腹症,成績最為可觀。以結胸理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蓄血理法治療重症肝炎,溫振陽氣法治療心律失常,四逆湯法救治休克病人、真武湯法治療心衰、腎衰均取得一定成果。在慢性病中,以痞證理法治療胃腸疾病,用蓄血理法治療癲狂,麻杏甘石湯法治療支氣管肺炎,小柴胡湯法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白虎加人參湯法治療糖尿病、甲亢等等,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精神疾病、內分泌代謝性疾病、非炎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疾病及某些腫瘤方面,斬露頭角,令世人矚目。 |
仲景組方,君、臣、佐、使分明,藥味精煉,嚴謹有序。一般方劑三至五味藥,如四逆湯、四逆散、理中湯、白虎湯、承氣湯、陷胸湯、瀉心湯、真武湯、桂枝湯、麻黃湯之類;少則一、二味,如桔梗湯、甘草湯、文蛤散、桂甘湯之輩。然一藥多效,加之配伍不同、炮製有別,煎煮、調護有異,則複方功效殊然。具體形式歸納於次: |
方不變,藥味變,功效有別。以桂枝湯為例,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為小建中湯,變調和營衛之方為補益氣血之劑;桂枝湯加大黃,為桂枝加大黃湯,功在和脾通絡,兼瀉實導滯。桂枝去芍藥湯即為桂枝湯去芍藥,功在溫陽通痹,治療心陽不振之「脈促胸滿者」。 |
藥不變,劑量變,功效有別。仍以桂枝湯為例,桂枝加桂湯,即桂枝湯中加大桂枝量,由三兩增至五兩,功以平沖降逆,治療奔豚病。桂枝加芍藥湯,即桂枝湯中芍藥增至六兩,功在和脾通絡,主治太陰腹痛症。 |
量不變,調護變,功效有別。桂枝湯若用於表證,則需啜熱粥,溫覆其被以解肌取汗;若旨在調和營衛,用於營衛不和之自汗症,則不需如此調護。 |
量不變,服法變,功效有別。如調胃承氣湯,若重在通腑,則取「頓服「;若旨在泄熱以止譫語,則宜「少少溫服之」。 |
兩兩相合,功效疊加。三承氣湯均治療陽明腑實證,調胃承氣湯偏治燥實,小承氣湯偏治痞滿,大承氣湯則治療痞滿燥實俱全者。從組方言,大承氣湯實質是小承氣湯與調胃承氣湯的合方。又如柴胡桂枝湯,主治少陽與太陽合病者,其方亦為主治太陽病之桂枝湯與主治少陽病之小柴胡湯組合而成。 |
兩兩相合,減其劑量,功效趨中。如治療太陽表鬱輕證之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實由峻汗之麻黃湯與取汗之桂枝湯之組合,由於減輕了藥量,功效折中,為微汗或小汗之劑,主治太陽病病久表鬱邪微之證。 |
增大劑量,功效放大。四逆湯主治「下利清穀,脈微欲絕,四肢厥逆」之少陰病寒化證,功在回陽救逆。若組方不變而加大乾薑、附子之量,則名通脈四逆湯,主治「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之少陰病陰盛格陽證。又如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均治療寒熱錯雜痞,甘草瀉心湯即為半夏瀉心湯加重甘草劑量而成,功效則由重在降逆和胃轉變為重在和中益氣。 |
主方不變,藥隨症變,功效靈活。在主證不變前提下,由於體質、宿疾等不同,病情常有兼夾。在《傷寒論》中,大量兼夾症處理,多採取主方不變,隨症加減之形式。如桂枝證兼項背強幾幾者,用桂枝加葛根湯、若兼喘者,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若兼陽虛漏汗者,予桂枝加附子湯。 |
仲景用藥精煉,《傷寒論》制方113方,用藥僅55味,善用藥對,是其特色。如桂枝配麻黃發汗,麻黃配石膏清熱宣散,桂枝配芍藥調和營衛、陰陽、氣血,麻黃配附子溫裏透表,溫散寒濕,柴胡配黃芩清解少陽邪熱,石膏配知母善清氣分熱邪,枳實合厚樸善行氣消脹,大黃合芒硝清熱瀉下,乾薑合黃連辛開苦降,桂枝配茯苓通陽利水,半夏伍生薑止嘔,細辛、半夏、五味子溫化寒飲,桂枝合甘草溫補心陽,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乾薑合甘草溫補脾陽,附子合甘草溫補腎陽,附子配乾薑溫補肺脾腎,附子配人參溫壯元陽,茯苓、豬苓、澤瀉利水等不下百餘種。 |
《傷寒論》理法方藥交融貫通,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以不變應萬變,全文貫穿「變、辨、活」三字,蘊含豐富的醫理、哲理及數學原理。以其組方嚴謹有序、藥少量宏而著稱於世。複方是中醫治病的特有的工具和載體,也是中醫理論的集中體現,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人為本,注重整體、協調、全面、個性化是中藥複方的特色和優勢,越來越受到醫學界重視。深入探討仲景方藥多途徑、多靶點、多效應的奧妙,揭示其組方規律,對於豐富中醫理論、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現代化均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將為生命科學作出特有的貢獻。 |
【復習思考】 |
※01、簡述《傷寒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發展沿革。 |
※02、簡述《傷寒論》的學術淵源及成就。 |
※03、試述《傷寒論》與《內經》、《金匱要略》及後世溫病學派的關係。 |
※04、廣義傷寒與狹義傷寒有何不同? |
※05、傷寒的病因是什麼?影響傷寒發病的因素有哪些? |
※06、何謂「傳變」?影響六經病傳變的因素有哪些?判斷六經病傳變與否的依據是什麼? |
※07、何謂「合病」、「並病」?二者有何區分? |
※08、怎樣理解《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簡述其主要內容。 |
※09、簡述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的關係。 |
※10、簡述《傷寒論》的治則與治法。 |
※11、試述《傷寒論》的組方用藥特色與特點。 |
第二章 太陽病辨證論治﹝Treatment_Of_Taiyang_Disease_Based_on_Syndrome_Differention﹞ |
概論﹝Introduction﹞ |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討論太陽病的臨床表現、證候類型及其治療方法。太陽病是病邪侵襲人體,正邪交爭於肌表,營衛功能失調而發生的疾病。 |
太陽包括手、足太陽二經和膀胱、小腸二腑。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下項,挾脊抵腰,絡腎屬膀胱;手太陽小腸經,起於手小指外側,循臂至肩,下行絡心屬小腸。由於經絡的相互絡屬,使太陽與少陰構成了相互表裏的緊密聯繫。 |
太陽的生理功能特點可概括為:①陽氣較多,正氣旺盛:太陽又稱「巨陽」、「老陽」,《內經》云:「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按照陰陽以其氣多少分類的基本原則,太陽是陽氣較多之意,故太陽的陽氣旺盛、抵抗力強。因此,《素問》.熱論》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②職司衛外,統攝營衛:由於太陽的經絡散佈於人體之表,是人體最大之經,特別是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並行身後,因背為陽府,督脈又為陽經總督,故為陽經之長,為諸陽主氣,其陽氣充盛而能衛護體表。太陽之氣,行於體表的隸屬于衛氣,衛氣者,有肥腠理,溫分肉,司開合,衛外固表,抵禦外邪之功。太陽統攝體表營衛二氣,具有防止外邪入侵的重要作用,所以《靈樞•營衛生會篇》說:「太陽主外。」值得提出的是,由於肺合皮毛,所以太陽病也與手太陰肺經的病變有密切關係。③六經藩籬,受邪首當:「太」有開初之意,由於太陽居六經之首,主一身之表,故外邪侵襲,太陽首當其衝,發病最早,太陽病多為外感病的初起階段。④參與氣化,主司排水:因小腸主分清別濁,膀胱為州都之府,通過氣化貯、排尿液,二府通和,氣化如常,則尿液得以順利排出,反之每致小便異常。⑤內應少陰,表裏互通: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裏,二者經氣互通,功能互依,太陽主表有賴於少陰裏實,而少陰主裏,又有賴於太陽表固。故《靈樞•本髒篇》說:「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二者的關係。因此,太陽失固,就會導致邪傳少陰,而少陰裏虛,又可導致太陽虛餒,易受外邪。 |
正是由於太陽的如上功能特點,當病邪侵襲人體之時,正氣奮起抗邪,於是,首先表現出來的是太陽病,又稱表證。因病屬初起,正氣旺盛,抵抗力較強,證候表現多屬陽性。因此,太陽病之病因多為外邪侵襲,病程為初期階段,病位在一身之表,病性多屬陽實範疇,故《傷寒論》將太陽病列為六經證治的第一階段。 |
太陽病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提綱,概括了太陽病的基本特點。它作為整個太陽病的診斷標準,反映了太陽受邪,衛外失職,正邪交爭於表,太陽經氣不利的基本病理機制。由於感邪性質和體質差異,進而將太陽病分為中風、傷寒、溫病三種類型。但在《傷寒論》中詳於寒而略于溫,故在辨治上根據體質強弱、腠理疏密、感邪程度、病情輕重、病理變化之不同,著重討論了太陽病本證的三種證候類型: ※其一,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等為基本表現,其病理特點是外邪侵襲,腠理疏鬆,營衛不和,衛強營弱,稱為太陽中風證; ※其二,以惡寒,無汗,身體骨節疼痛,脈浮緊為基本表現,其病理特點是外邪束表,腠理緻密,衛陽被遏,營陰鬱滯,稱為太陽傷寒證。 ※其三,以太陽表證日久,不得汗解,邪氣漸輕,正氣漸複,以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呈陣發性發作為基本表現,其病理特點是微邪束表,營衛不和,稱為表鬱輕證。 |
太陽病雖多輕淺,但若失治誤治,則變化迅速,其中在病變的過程中表邪不解又兼有其他證候,或在發病之初其人素有宿疾,複感外邪,形成兼夾者,稱為太陽病兼證,如桂枝加葛根湯證、小青龍湯證等;若因失治誤治,或疾病的自然發展,太陽表證已罷,出現了新的病證,稱為太陽變證,如麻杏石甘湯證、芍藥甘草湯證等等。太陽病篇有較多內容是討論變證的,變證已不具備太陽病的特徵,不屬太陽病的範疇,將其放入太陽病篇,意在指出,太陽病變證有其複雜多變的一面,同時也強調對太陽表證要早期正確治療,以防發生傳變。 |
此外,某些疾病本屬雜病,但在其發病過程中,有時出現一些類似太陽病的表現,其本身不是太陽病,如十棗湯證、風濕證等,稱之為太陽病類似證。將其列入太陽病篇,是為了與太陽病進行鑒別。 |
太陽病的治療,應據《內經》:「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旨,以解表祛邪為原則,風寒者當辛溫解表,風熱者當辛涼解表。太陽中風證治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太陽傷寒證治以辛溫發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黃湯。表鬱輕證治以小發其汗,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等。太陽病兼證的治療原則為在主治方中隨證進行加減。太陽病變證的治療,則應依據變化了的病情,採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重新辨證,然後依證定法選方。 |
太陽病的轉歸,與感邪輕重、體質強弱、治療當否密切相關,大要有三種: ①痊癒:此為大多數太陽病的轉歸。一般情況下,太陽表證,汗之得法,多表解而愈。 ②傳經:若太陽表邪不解,可傳入他經,既可傳陽明,也能傳少陽,至於先傳陽明,或先傳少陽,並無固定局勢。太陽也可直接傳入三陰,其中以傳入少陰者為多見,特別是少陰心、腎虛衰之人,外邪陷入少陰,病多險情,故前賢有「實則太陽,虛則少陰」之論。 ③變證:由於失治誤治,或因於體質的盛衰等原因,以致證候發生變化,形成了不具備六經病性質和特點的新證候,稱之為變證。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