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滿: |
胸胃皆在中。 脅肋在身之側。 故:脅肋之症,在雜症門,以肝膽肺三經所主;外感門,一惟少陽,蓋表邪傳裏,必由胸以至脅,故胸滿多是表症,腹滿方是裏症,若滿脅痛,皆是半表半裏之症。 然傷寒發熱脅滿痛,亦有兼太陽、陽明表邪者,故無汗脈浮,惡寒脅痛,先用羌活柴胡防風湯,發散表邪,然後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加枳殼、桔梗、山梔、青皮治之。 若有痰飲內結,再加豁痰藥。 另有一起:即從少陽發寒熱,或兩肋或一肋刺痛,甚則痛極而死,此感時行燥熱,伏積於中,又被風寒外束,郁于少陽,名肋刺傷寒。 又:名沙脹是也。 若無汗惡寒,脈浮緊,先用羌活敗毒散發散表邪,隨用小柴胡湯加山梔、青皮、蘇梗、木通,疏散少陽。 若是燥熱,加知母、石膏,則汗出邪散。 不愈,刺委中三裏,並刺十指出血,即名放沙法。 另有:脅痛,寒熱,又見咳嗽氣逆,此肺受外邪,名金邪入木。 又有:膽經有火,刑克肺金,名木火刑金。 此二症最重,初起發熱,脈浮無汗者,防風瀉白散加枳殼、桔梗;若無汗,惡寒身痛,有表症者,加羌活、柴胡,先散表邪;若有汗脈沉數,用黃芩瀉白散,合梔連枳桔湯;若燥熱流年,重加知母、石膏。 即見少陽胸脅痛症,亦是金邪入木,仍以肺邪為重,當清肺燥,禁用辛溫;若無肺經喘咳之症,則單治少陽。 按:外感脅痛,最重刺肋傷寒,以時行厲氣,害人最速,宜詳歲運何氣司政。 余故分詳少陽脅痛、肺邪脅痛二條。 其下手認症處,以不咳嗽為少陽,以咳嗽為肺邪;以左脅痛為少陽,以右脅痛為肺邪。 其認脈處:以左手脈病為少陽,以右手脈病為肺邪。 其論治法:以脈浮身熱無汗,先散表;以脈沉裏熱,時時有汗,清裏熱。 其有服發汗之藥,汗大出,邪不解,表藥中重加黃芩、山梔、枳殼、青皮以清少陽,重加知母、石膏、枳殼、桑皮以清肺邪。 又有:用一半散表,一半清裏,重用木通、蘇梗疏通經絡,得和解之力而愈者。 余嘗以木通、蘇梗各﹝五錢﹞,加入和解方中,以治無汗脅痛身痛,汗必出,痛必減。 以木通通竅,蘇梗疏散耳。 余嘗以木通、蘇梗、各五錢煎湯,治發熱脅痛,多有發癍痧而愈者。 按:此二味藥未嘗治痛,今以之疏通經絡,則不痛矣! 按:此二味藥未嘗主發癍痧,今以之疏通經絡,則邪散而癍出矣! |
太陽病,十日外表已解也。 若胸脅痛,小柴胡主之。 若脈浮者,仍與麻黃湯。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 |
太陽病十日外,胸脅痛,是邪傳少陽,當用小柴胡湯。 設脈浮者,尚是太陽表脈,尚宜散表。 若四五日身熱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則熱邪內傳,當用小柴胡湯,去半夏辛溫,易天花粉潤渴。 |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症不得利。 今反利,知誤以丸藥下之。 先以小柴胡湯以解表,後加芒硝湯主之。 |
十三日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微利。 此本柴胡症,未應利而利,必誤下而然。 故:先解表,後用芒硝治潮熱。 |
傳經熱邪,脅滿乾嘔,大柴胡湯主之。 |
傳經熱邪,當用攻裏。 今因脅滿乾嘔,尚非承氣湯症,故用大柴胡湯。 |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乃可攻之。 其人濈濈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十棗湯主之。 →【濈﹝氵戢﹞:音ㄐㄧˊ。ex:濈然:汗出的樣子。】 |
太陽症表解,濈濈汗出,發作有時,形容裏症可攻。 心下痞硬,脅下痛,汗出不惡寒的,是無寒熱短氣之實症。 即其頭痛,亦是懸飲上攻頭痛,故用十棗湯。 夫小青龍湯,治冬月太陽表症,乾嘔脅痛也;小柴胡湯,治少陽寒熱乾嘔脅痛也;十棗湯治表邪已解,痰飲內結,乾嘔脅痛也。 |
陽明病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小柴胡湯主之。 |
潮熱,陽明裏症,法當清下。 今以大便溏,小便自可,則裏無結熱,且見胸脅滿。 尚是柴胡湯症也。 |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小柴胡湯主之。 |
脅下硬滿,不大便,理宜下矣! 然嘔而見舌上白苔,尚是小柴胡湯症。 |
脅滿乾嘔,往來寒熱者,屬少陽。 |
脅滿,少陽也;乾嘔,少陽也;往來寒熱,少陽也。 言屬少陽,小柴胡湯也。 |
羌活柴胡湯: |
羌活、柴胡、防風、枳殼、青皮、甘草。 |
脅痛無汗,脈浮,惡寒身熱,為太陽、少陽,故用此湯。 家秘:用蘇梗、木通,取通則不痛也。 |
小柴胡湯:見寒熱。 |
此方治少陽脅痛。 若見太陽表邪,加羌活;陽明表邪,加葛根,痛即汗出火也,多加山梔、青皮、木通、蘇梗。 熱痰膠結合小陷胸湯。 |
小陷胸湯:見結胸。 |
敗毒散:見發熱。 |
防風瀉白散: |
防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
此方本治肺風痰喘,故脅痛若見咳嗽氣逆,用此方。 |
黃芩瀉白散: |
黃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
前方瀉白散加防風,開示肺冒風邪脅痛; 此方去防風加黃芩,開示肺中伏火脅痛。 |
梔連枳桔湯: |
山梔、黃連、桔梗、生薑、青皮、木通、蘇梗。 |
胸脅作痛,氣道壅滯者,多以梔連;加入氣分藥中,則火痛可除。 然此方治裏熱作痛者,若外有表邪,仍加散表之藥。 |
芒硝湯: |
芒硝、枳殼、厚樸。 |
脅痛上焦病,無下行法。 今以誤下症後複見下,不得已而用之。 |
大柴胡湯:見潮熱。 |
前方柴胡、芒硝各用,此先表後攻之法。 此方柴胡、大黃合用,此雙解表裏之法。 前方用芒硝,重在下穢腐;此方用大黃,重在清裏熱。 |
十棗湯:見痞氣。 |
三陽表邪盡解,脅下仍見硬痛,此懸飲結聚,故以十棗湯下痰飲水積。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