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滿: |
胸滿在心之上,故多表症。 蓋表邪傳裏。 必先胸至脅,然後入裏者也。 胸滿症必內有痰涎,外邪傳裏,互相交結致是。 故:胸滿胸痹之症,多用栝蔞等豁痰,或用瓜蒂散吐法。 傷寒胸滿心煩發熱者,柴胡陷胸湯。 胸滿連脅,加青皮、枳桔。 若尚帶太陽表症,加散表藥。 寒熱胸滿而嘔苦,通用小柴胡湯加枳、桔。 未效,合小陷胸湯。 故:胸滿症,栝蔞、枳、桔為必用之藥。 惟嘔多者用半夏,不用栝蔞。 若夾食胸滿,見噯氣飽悶,用保和平胃散消導法。 有表邪者,兼散表;有裏熱者,兼清熱;有痰飲,導痰湯等。 另有:不發熱,口不渴,唇不焦,二便清利,六脈沉遲,此陰寒胸滿,另用溫散。 |
太陽病,下之,脈促,胸滿,微惡寒,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
太陽表症誤下,則變脈促胸滿,因尚有微惡寒表症,故用桂枝。 去芍藥者,因胸滿症,忌血藥凝滯耳。 |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湯。 |
三陽合病而喘,表邪未伸,故不可下,而用麻黃湯。 |
若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豆豉湯。 |
汗後煩熱,不可再汗,下後煩熱;不可再下。 汗下後煩熱胸中窒者,即煩悶懊憹,故用梔子豆豉湯。 未汗下者,表症胸滿,吐法不中用也。 |
病如桂枝症,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沖咽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也,當吐之。 |
如桂枝症,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非桂枝症。 胸中痞硬,氣沖咽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飲,故吐之,非言裏氣虛寒用此法。 |
少陽中風,耳無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若吐下之,則悸而驚。 救逆,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 |
少陽中風,言有汗發熱少陽症。 少陽之脈,起目銳眥,入耳中;其支者,貫胸膈。 故:少陽症則目赤耳聾,胸中滿而煩,若以吐下除煩,則悸而驚,故以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定悸安神。 |
陽明潮熱,大便溏,小便可,胸脅滿,屬陽明。 |
陽明潮熱,大便硬,小便不利,乃是裏症。 今大便溏,小便又利,且胸脅滿,屬陽明表症。 |
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中結硬。 |
太陰之脈,絡胃統腹,故腹滿吐食自利,時腹自痛。 本非下症,若誤下之必胸中結硬。 |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
此熱邪傳入少陰,故以豬膚潤燥滋陰。 |
厥陰病,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胸中,滿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瓜蒂散。 |
厥陰病,手足厥冷,脈本沉遲。 今乍緊急,此陽邪傳入厥陰之病,病在胸中,故用瓜蒂散吐之。 |
瓜蒂散: |
苦瓜蒂﹝一兩﹞、為細末吹鼻。 |
黃水蓄於中焦,此方吹鼻得嚏,則目出淚,鼻出水矣! 然內有黃水者可用。 |
柴胡陷胸湯: |
柴胡、栝蔞、半夏、黃連、生薑、青皮、枳殼。 |
此即小陷胸湯,加柴胡、青皮、枳殼。 大凡治凝結之症,必開豁氣道。 |
小柴胡加枳桔湯: |
柴胡、黃芩、廣皮、生薑、枳殼、桔梗。 |
前方因熱痰凝結,故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湯。 此條:但是熱邪結聚,故不合陷胸湯,但加枳殼、桔梗。 |
小陷胸湯: |
栝蔞、熟半夏、川連、甘草。 |
按:小柴胡湯加枳、桔,治少陽表裏有邪者;柴胡陷胸湯,治少陽表裏熱邪,兼有痰結者;小陷胸湯,治內有熱痰,外無表症者。加枳、桔則力專;加甘草則力緩。 |
保和散: |
楂肉、麥芽、萊菔子、半夏、連翹、香附、枳殼。 |
痰食胸滿者,宜用此方。 尚有表邪,仍兼散表。 |
平胃散: |
熟蒼術、厚樸、廣皮、甘草。 |
外感發熱,不用燥藥。但濕邪滿悶,非此不能治。 |
二陳湯:見似瘧。 |
胃中有痰飲,則嘔惡飽滿,豁痰和胃,對症之藥。 |
導痰湯:見似瘧。 |
痰結上焦,用二陳湯。若痰結中焦,用此方上消下行。 |
梔子豆豉湯:見懊憹。 |
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湯:即柴胡二陳湯。 |
小柴胡湯,不去黃芩加茯苓,名柴苓湯;去黃芩加茯苓。名柴胡二陳湯。 總之,熱痰凝結,以半夏黃芩同用;水飲凝結,則去黃芩而以半夏茯苓同用。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