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 |
濕熱則口不渴,燥熱則口渴,此以渴不渴分濕火、燥火也。 熱在血分則不渴,熱在氣分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血,熱在氣也。 胃家痰食所滯,則口渴而不消水;胃家邪熱所傷,則渴而消水。 此以消水不消水,分痰食積熱也。 實火口渴,脈實數,能消水;虛火口渴,脈虛數,不能消水。 此以脈之虛實,消水不消水,分虛火實火也。 邪熱在表則不渴,邪熱在裏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裏熱在表也。 太陽表熱不渴,若熱入膀胱之裏,則煩渴脈數,小便不利,五苓散兩解表裏,切不可同陽明汗退場門渴,誤用白虎,有礙太陽表邪。 陽明表熱,則無汗而渴,葛根湯汗之。 若熱邪入于陽明之經,汗出而渴,脈洪而數,白虎湯清之。 若熱結在下,小便不利而渴,豬苓湯。 切不可同太陽小便不利,誤用五苓散,以礙陽明裏熱。 若熱邪傳入陽明之腑,舌燥口渴,大便不通,手足多汗,有下症者,承氣湯。 少陽裏熱,口苦咽乾,脈弦數而渴,小柴胡湯。 去半夏,加天花粉。 三陽之熱傳入三陰。 有熱深厥深,手足冷而渴者,然脈必數,神氣昏沉,小便必赤,此陽症似陰之渴也,仍用白虎湯,涼膈散。 外有陽毒熱病,目赤唇黑,大渴引飲,三黃巨勝湯、涼膈散。 又有:中暑煩渴,乾葛石膏湯調辰砂六一散。 又有:秋熱傷燥而發渴者,水梨汁、西瓜汁沖飲之。 未應,石膏清燥湯。 又有:冬溫春熱,時疫發渴,又以欲飲水能消水為欲愈,以得水入胃,胃氣和,敷布周身,作汗外泄,則熱解而渴亦愈。 若禁其飲水,則胃汁乾枯,無從作汗,而熱不解矣! 大凡口渴之症,皆陽明氣分胃熱所致,故乾葛、石膏乃渴症必用之藥,乾葛宣發陽明之鬱熱,石膏清潤陽明之裏熱。 有連用石膏、知母。 渴不減,後用乾葛而愈者,此陽明表熱口渴也。 有連服乾葛,渴不減,後用石膏、知母而愈者,此陽明裏熱口渴。 也同一陽明經病,同一陽明經藥,而失分表熱裏熱則不見效。 又如:口燥唇焦,不能消水,以乾葛、石膏治之不效,以痰飲食滯治之亦不效,此熱伏陽明血分,故唇焦不渴,易以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伏火而愈者,癍症中常有此症也。 是以雜症中口渴,有肺消腎消不足之症。 今傷寒熱病,一惟陽明經熱。 即有少陰口燥咽乾而渴,厥陰消渴飲水,亦是陽明傳入三陰之熱病。 是以仲景不設滋陰補血之方。 於口燥咽乾條內者,良以滋陰之藥,治血虛發熱之口渴,非治熱邪外盛口渴症者。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 五苓散主之。 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
此章首揭多汗發熱,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此太陽有表有裏,用不得單表清之藥,宜用五苓散上下分消表裏者。 |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 |
此章分別不可用五苓散,宜用五苓之法。 上段言: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欲飲水,無脈浮小便不利句,但可與飲水,焉可用五苓,下段多脈浮小便不利之句,焉可不用五苓! 前賢見一方在末句,皆注總治全章,誤也。 |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 五苓散主之。 |
發汗已,脈浮數,不煩渴者,可再發汗。 今煩渴,此太陽熱結在裏,故以五苓散雙解表裏。 |
可見五苓散,惟太陽小便不利,脈浮煩渴,方可用。 若陽明煩渴,小便不利,當豬苓湯。 |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主之。 |
此章申明傷寒汗出,風傷衛之症,須分別渴與不渴。 若一見渴,則為裏有結熱,可用五苓散。 若汗出不渴者,則非熱結在裏,故不可用五苓散。 觀仲景用五苓散,不重在小便不利治法之中,反詳於口渴引飲,發熱多汗,表熱不減條內。 可見意在雙解表裏,上下分消太陽耳,非利小便也。 |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
誤下太陽,心下痞滿,用瀉心湯。 痞不解,反渴而煩躁,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因下內陷,下結膀胱,故用五苓散雙解表裏。 按:以上五條,皆反復告誡用五苓散,以治汗多熱不解,口渴煩躁之症。 良以表熱不退,多用發表;口渴煩渴,多用清熱。 今因汗出表不解,又見煩渴消水,此太陽表裏兩兼之症,又當雙解表裏,非單列表表所能愈者。 |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煩渴,本白虎湯症。 然惡寒無汗而渴,脈浮脈細而渴,脈伏不消水而渴,太陽汗多,表熱不解,表裏熱結而渴,皆禁白虎湯此,以服桂枝湯。 後大汗,後大煩渴,脈洪大,此陽明表解裏熱之渴,故用白虎湯。 |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 |
上章申明用白虎之症,此章又恐表邪未解,故複告誡。 若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表症不解,不可用白虎。 即渴欲飲水,亦要看表症全無,方與白虎湯。 |
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上章關防表症不可用白虎,此章又恐口燥渴,心煩,津液有立盡之虞。 故曰:身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者,裏熱已極,即有背微惡寒表症,亦用白虎湯。 |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舌乾燥而煩,直至消水數升,當用白虎湯。 今以若吐若下後,故加人參,以救津液。 |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噪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心中懊憹,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者,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憹﹝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
此章分三條治法。 詳注:懊憹門。 以梔子豆豉湯,治懊憹舌上白苔;又以白虎人參湯,治渴欲飲水,清陽明上焦之熱;若加小便不利者,又用豬苓湯,清陽明下焦熱結。 |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 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也。 |
上章立豬苓湯治法。 此章防汗多者,津液外泄,渴者內水已虧,不可用豬苓湯。 |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能飲食,心煩喜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
傷寒中風,有柴胡症。 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加人參、栝蔞根,去半夏。 |
此條:歷敘少陽經之各症,而以小柴胡湯主治。 惟以煩而嘔,則用半夏;若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 |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痛,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 |
此申明上章一見少陽症,便以小柴胡湯主治。 《太陽篇》有一些惡寒頭疼,便是太陽施治。 今《少陽篇》又云: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少陽,玩兩篇互發見症治症之義。 |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
此申明少陰下利,有寒熱兩途。 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臥,此少陰熱利也。 故:用豬苓湯,從下去熱。 |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
此申明少陰裏熱症,口燥咽乾而渴,則津液立竭,故用大承氣急下。 |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此明凡用急下,必要見下症者,質清而無渣滓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熱極假陰之候,然必得心下硬痛,口燥咽乾而渴,方是裏實下症的據。 |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
乾葛湯:見似瘧。 |
白虎湯: |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
陽明表熱口渴,用乾葛湯。 陽明表解裏熱,則用白虎湯。 如小便不利,加滑石、木通、車前子;虛弱人,加人參。 |
豬苓散:見小便不利。 |
陽明水液不分,口渴下利,以此方分利小便。 |
承氣湯:見大便結。 |
熱邪傳入陽明之裏,則發渴消水;傳入少陰,則口燥咽乾而渴,故渴而大便結。 有下症者,用此湯。 |
小柴胡湯:見寒熱頭眩。 |
風盛為消,木能盜水,故少陽風發之瘧,消渴特甚,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乃不易之常法。 |
導赤各半湯: |
火動於中,則多消渴。 然諸火皆起於心,心與小腸為表裏,凡治心火,莫如利小便。 此方導赤散合瀉心湯,專利小便 |
三黃巨勝湯: |
芩、黃連、大黃、石膏。 |
中有積熱,身熱多汗,二便赤閉,目赤唇焦,譫妄作渴飲水,則用此方。 |
涼膈散:見發狂。 |
肺胃有熱,多發渴。 此方雖用大黃,不用枳殼,與桔梗同用,則涼上而不下行矣! |
乾葛石膏湯:見寒熱。 |
陽明裏熱作渴,用白虎湯;陽明表裏皆熱,亦用此方。 |
石膏清燥湯:見喘逆。 |
熱在氣分,口多渴;燥熱為病,口多渴。 清燥湯氣分藥也,清氣分之燥熱,則渴自止。 |
大黃黃連瀉心湯: |
大黃、黃連、甘草。 |
口渴皆系內熱,瀉心下之火則熱退渴止。 |
枳實梔子豆豉湯:見懊憹。 |
食滯中焦,每不作口渴。 然蒸釀日久,亦能作渴,故不用清熱治渴,而以腐穀消滯則渴自止。 |
茵陳蒿湯: |
茵陳、梔子、大黃。 |
發黃口渴,全憑濕熱上起見,故去熱退渴,推此方為當。 |
升麻清胃湯: |
同一陽明症,以渴而消水,熱在氣分,用乾葛清胃湯。 渴不消水,熱在血分,用升麻清胃湯。 治膏粱積熱,亦用升麻清胃湯。 以血肉之物,善傷血分耳。 若以陽明邪熱之口渴,妄用膩膈之味,則邪熱凝滯,食氣痰飲,膠結胸前,蒸釀發熱,其渴愈甚。 另有:三陰下利陰寒之症,亦有假作渴者,然渴不消水,小便清白為異耳。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