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藏別論篇》 第十一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説。

【注】:黄帝問道:我常聽道衛之士説,有人以腦髓為臓,有人以腸胃為臓,又有人以為是腑,眾説紛云,互有出入,再經質問,每人皆堅持自己的主張,絕不退讓。我不知道如何才是正確的,請為我説明。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寫,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寫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穀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賞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注】:岐伯回答道:人體的腦、髓、骨、脈、膽、女人子宫此六項,為受地氣之生養而產生的,皆隱藏于陰中如同大地一樣,其收藏營養生化而不宣泄,吾人名之「奇恒之府」。人身之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項乃稟天之陽氣所生,其運動像天周而復始,動而不停,所以是排泄運輸為主,不主收藏之功,且因其又受納五臟肝、心、脾、肺、腎所不要的廢棄物,將之排出體外,故又名「傅化之府」。此部中停積之物必不久留,必輸泄出體外也。人的肛門如同五藏之在外使節一樣,飲水食物必不久居于此。人體中所謂『五臟」者,乃因其能收藏營养之精華,不使之流出體外,所以人能保持健康,精神良好,因其功能為藏而不泄,故必有一定之存量,新的營養進入,原存之營養為人體所消耗,如此代謝交替下去,正常是滿而不過多的。人體中有六腑者,其能一邊消化吸收食物,一邊把殘渣排出體外,所以是實而永速不滿的。因此之故,一旦飲水食物自口入,首先會胃中充實而腸中空虛,俟食物經胃磨碎後進入小腸,則呈現出腸中賁滿而胃中空虛狀,依此規律,故說是實而不滿者,滿而不實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

【注】:黄帝問説:為何寸口之脈,可以主五臟之氣呢?

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治之無功矣。

【注】:岐伯回答道:人的胃是水與食物聚合的地方,為六腑消化排泄系統之始源處所。飲食中的五味入口後,經胃磨碎後進入小腸,小腸再消化食物之精華營養來供應臟之所需。而寸口位為手太陰肺氣之所,腸胃吸收消化後食物之營養首先必入肺成津液,再由肺分配統一輸送各種不同的營養,進入不同之臟,故此肺部是胃腸吸收營養交給五臟所需必經之路,故可見五臟氣于寸口。

然又天之五氣與地之五味正好相反,天之五氣由鼻入,藏在胸腔中心肺之内,一旦心肺有病,鼻必生異常也。

故吾人凡是治病,必查問大小便排泄情形,適度謹慎的查脈,再仔細觀察病人精神狀態與病痛之所在。如果要依靠巫師或鬼神宗教協助,則不可對他談論至高的醫術道理。若病人厭惡鍼灸治療者,絕不可與他談論巧妙的技術。病人不接受醫師治療者,此病必因其無知而终不治,即令醫師發于慈悲心為其治療,亦必無功而返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