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陣-六味丸 十一:
即前方去桂附。
腎虛則熱,水沸為痰,此方主之。
腎中非獨水也,命門之火拼焉。
腎不虛則水足以制火,虛則火無所制而熱症生矣。
氣虛痰泛,宜腎氣丸補而逐之久。
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壯水以制相火,痰熱自除。
地黃滋陰補血,本肮之主藥也。
然遭氣則運用於上,遇血則流走於經,不能挾其一線入腎,裝以五者佐之。
懷山,脾藥也,水土一氣,且能堅少腹之土,真水之源也;
山茱萸,肝藥也,水木同位,借其酸澀以斂泛滲;
牡丹皮,本瀉心火,為水火對居,瀉南即所以益北;
再有茯苓之淡滲以瀉陽,澤泄之鹹泄以降陰,疏瀹決排,使水無不就下,厥工乃竣。
此即前八味丸也。
錢仲陽以治小兒稚陽純氣,確是陰虛致病,乃去桂附而成此方,應手神驗。
明薛新甫因悟,凡病陰虛火動,用丹溪補陰法不效者,以此代之立應。
汪訒庵謂六經備治,而功專肝腎,寒燥不偏,而兼補氣血。
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殫述。
自此說行,枵腹之士奉為養生聖果,男女老幼,競服不疑。
詎知丹、澤二物,除腎衰不能滋木制火,致上炎為熱,熱久生風、生痰,目赤痛、小便短澀外,他症罕並用,曷可無故常服。
李士材曰用此方有四失:
地黃非懷慶則力薄;
蒸曬非九次則不熟;
或疑地黃之滯而減之,則君主弱;
或惡澤瀉之泄而減之,則使力微。
自蹈四失,顧歸咎於藥之無功,毋乃愚乎。
余謂非如前症用此方者,亦有四失:
木不得敷榮,無故而丹皮克伐;
水不得充足,無故而澤瀉泄利;
火拼不炎上,地黃制之;
土何曾淫濕,茯苓滲之。
有此四失,顧誇耀藥之神奇,毋乃癡乎。
況此方薛氏加減甚繁,可見凡症凡藥,皆有活法,未可以六味概百病也。
姑述一二于下:
一變為滋腎生肝飲,本方合逍遙去白芍加五味。
用五味不用白芍者,既滋宜助,既生焉制也;一變為滋陰腎氣丸,本方去山茱加柴胡、五味、歸尾。
去山茱不欲強木,用五味補金制本也,歸尾行瘀滯,柴胡疏木氣也;一變為人參補氣湯,本方去澤瀉合異功,補血生脈。
蓋為發熱作渴,理無再竭,故去澤瀉。
理無再竭,盒飯急生,生脈之所由來。既當生脈,異功補血可因而轉入也;一變為加味地黃丸,本方加柴、芍、五味。
緣耳內癢痛,或眼花痰喘,熱渴便澀,總由肝腎陰虛火鬱而致。
陰虛五味以補之,火鬱柴胡以達之,芍藥以平之;一變為九味地黃丸,本方加川楝、當歸、使君子、川芎,儘是厥陰風木之藥。
以諸疳必有蟲,皆風木所化,仍是肝腎同治之法;一變為益陰腎氣丸,本方加五味、當歸、生地。
其列症有潮熱、晡熱,胸膈飽悶。
此肝膽燥火蔽伏胃中,雖合都氣,不加歸、地,何以消胃中之火而生胃陰乎。再則有加五味者,有加麥門冬者,有加杜仲、牛膝者,有加歸、芍,有加柴、芍,有加益智仁,有加紫河車,遊龍戲海,變化無窮,寧必死守六味為古今不易之良劑也哉。
嗟夫!
丹皮、澤瀉,水火兩泄,過服亂服,目昏陰痿。
若再從火化,精泄必矣。
泄精至再,脈息反加大數,不思火鬱發之,一味水鬱折之,不思溫能除熱,一味苦以堅腎,加黃柏、知母進而斃命者,五年眼見三人。
再越十霜二十載,不知其凡幾矣。
言不盡意,臨書悵然。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