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
東垣謂:百病之源,皆由喜怒、飲食、勞役所傷脾胃而然。
其元氣、穀氣、營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之氣,此六者皆胃氣之別稱也。
脾胃既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不能滋養元氣;不能滋養元氣,則臟腑之真氣皆不足,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無形質,元氣受病矣!
系在上焦心肺之氣絕於外,心主榮,肺主衛,故榮衛失守,諸病生焉!
此論發熱盡由於內傷也,及河間所言則又不止此也。
曰:天真者,造化之元氣也,在身亦得執天機而行六氣,分地紀而運五行,巡歷周身,化生萬物。
若調攝適宜,邪不能傷,或憂愁思慮、饑飽勞逸、大驚卒恐,真氣耗亂,血氣分離,其五行六氣遂有愆陽伏陰興衰之變,則百病作矣!
於是著《原病式》以明其道,取《至真要大論》之病機以為提綱;
用五運主病者以言五臟所屬木、火、土、金、水之變;
用六氣為病者以言三陰三陽所屬風、寒、濕、熱、燥、火氣之變。
在五行,則以金水易衰,火木易盛;
在六氣,則以濕熱相火二氣為病獨多。
至於五行過極,亢則害,承乃制,反兼鬼賊之化,此皆得為發熱之病,豈止由於脾胃所始乎?
先生不以一家之學自至,益求其未至。
乃謂天之陽,大於地之陰;地之陰,常不敵夫天之陽。
人稟天之陽為氣,地之陰為血,所以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此年四十而陰氣已衰半矣!
故人不可恣欲以自戕,必保養天和,庶幾陰無虧缺,可與陽齊,以終天年。
夫天和者,天真元氣也。
負陰抱陽,元精立其體,元神致其用。
苟不搖其精,則體全而用不竭;不勞其神,則用專而體不虧。
然精之秘,非惟奉養天真而已,精秘則陰實。
《經》曰:陰成形。
陰實則形全,陰虛則形敝,敝則出入廢、升降息,孤陽之氣安得不亢而飛越乎?
先生嘗曰:人因喜怒、勞役、色慾之火,煎熬腎水、枯竭精血而病者十常六七。
夫五臟皆屬陰而藏精者也,腎又五臟陰氣之主,故受五臟之精而藏之,故諸陰精血之病皆本於腎。
其輸納之際必詳察焉!
大抵效仲景八味丸以五味各入五臟益其精,其中桂、附之辛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道,輸而與之。
補腎之法,固不越規矩,然地道之陰虛,則天道之陽不降,或陽亂於下而少陰之氣不得收藏者,或精絕辟積而不輸者,或兩腎陰陽自有偏者,必皆揆度以治。
然元氣者,在身有根有苗,在太虛非陰非陽。
其根也自天地開發,周流上下四方,隨其所至以化行者,仲景所謂五臟元真是也。
在肝則溫化,其氣升;
在心則熱化、其氣浮;
在脾則沖和之化,其氣備;
在肺則涼化,其氣降;
在腎則寒化,其氣藏;
猶天以一元之氣行於四時也。
此苗也,各從其本臟之元真而論治。
元氣所化者不足,則從其所化補之;
元真所化者太過,則反其所化瀉之。
然則論元氣獨在脾胃者。此重水穀以資天真也。
先生兼之受精以全形者,則又重兩腎為元精,立壽命本始之地也。
錢仲陽於腎有補無瀉,正此意耳!二者皆從根本而治也。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