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經》謂: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人帶下瘕聚;衝脈為氣逆裏急(云云)。

 又云:

  少陰脈滑,肺風疝

  太陰脈滑,脾風疝

  陽明,心風疝

  太陽,腎風疝

  少陽脈滑,肝風疝

 

 由外邪入於木,木陽臟,起動風也,故滑脈曰風。

 然連稱疝者,蓋腎肝同居下焦,而足厥陰任脈之生化,固肝腎之氣並逆,所以腎之陰氣為疝,肝之陽氣為風。

 又有莖垂者,身中之機,陰陽之候,津液之道,或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下流於睪,血道不通,血道不通則俯仰趨翔不便,又巢氏(云云)。

 而張戴人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也。

 

 


 

蓋環陰器,上抵少腹,屬足厥陰肝經部分,此是受病之處。

 或在泉寒勝木氣,攣縮禁於此經;

 或司天燥勝木氣,抑鬱於此經;

 或忿怒悲哀,憂抑頓銼;

 或藥淋外固,閉尾縮精壅於此經,與膀胱、腎、小腸了不相干也。

 

且疝者,非肝木受邪,則肝木自甚也。

由是于陰疝中亦立七名,曰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疒頹﹞疝也

  寒疝,囊冷結縮如石,陰莖不舉,或連控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及磚石,或冬月涉水,或值雨雪,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腎囊腫痛,陰汗時出,囊腫如水品,或囊癢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之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水寒,濕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

  筋疝,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裏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之于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

  血疝,狀如黃瓜,在小腹橫骨兩端約中,俗雲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泣忿怒,鬱而脹,怒號罷則氣散是也,宜以散氣之劑下之。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此,乃胎病也,此病不治。

  狐疝,其狀如丸,臥則入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與狐相似,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鈐是也,宜以逐氣疏經之藥下之。

  ﹝疒頹﹞疝,囊腫縋如升斗,不癢不痛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故江淮湫溏之間多此,宜以去濕之劑下之,諸下去後,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執俗法,經謂陰盛腹脹不通者,﹝疒頹﹞癃疝也,不可不下。

 

 雖然戴人既用《內經‧靈樞‧明堂》之論,止從足厥陰分,而不及任脈,蓋因力辨陰器屬厥陰部分受病,故未暇及任脈也。

 其治法因病在下皆先下之,不問虛實,欠于周悉。

 

 丹溪常論睪丸連小腹急痛者,或有形無形,或有聲無聲,人皆為經絡得寒則收引不行而作痛,不知此痛始于濕熱鬱遏至久,又感外寒,濕熱被鬱而作痛也。

 初致濕熱之由,蓋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肺,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并入血隧,流于厥陰,肝木性急,火又暴烈,為寒所束,宜其病甚而暴也。此則發明戴人之未至。

 

 


 

 又﹝疒頹﹞疝不離三者之邪,熱則縱,寒則痛,濕則腫,須分三者多少而治之。

 兩丸俱病固然也,更有偏於一者。

 腎有兩,分左右,左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肝木之職也;右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肺金之職也。

 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泣,所以寒血從而歸肝,下注于左丸,諸氣鬱則濕聚,所以氣濕從而歸肺,下注於右丸。

 且睪丸所絡之筋非盡由厥陰,而太陽、陽明之筋亦入絡也,往往見患偏左則痛多腫少,偏右則痛少腫多,可驗也。

 

 一人病後飲水,病左丸痛甚,灸大敦,以摩腰膏摩囊上,上抵橫骨,炙溫帛覆之,痛即止,一宿腫亦消。

 

 予舊有甘橘積,後山行饑甚,食橘、芋,橘動舊積,芋復滯氣,即時寒熱,右丸腫大。

 先服調胃劑一二帖,次早注神使氣至下焦,覺積動,嘔逆,吐之復吐,後和胃氣、疏通經絡而癒。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