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
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
入肺胃而補氣,走經絡而益營,醫黃汗血痹之證,療皮水風濕之疾,歷節腫痛最效,虛勞裏急更良,善達皮腠,專通肌表。
《金匱》黃芪芍藥桂酒湯:
黃芪(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苦酒(一升)。
治黃汗身腫,發熱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黃如柏葉,脈自沉者。
以汗出入水,水從竅入,淫泆於經絡之間,阻其衛氣,壅而為腫。
衛氣不行,遏其營血,鬱而為熱,脾為己土,肌肉司焉,水氣浸淫,肌肉滋濕,營行經絡之中,遏於濕土之內,鬱熱薰蒸,化而為黃。
營秉肝氣,而肝司五色,入脾為黃,營熱蒸發,衛不能閉,則開其皮毛,泄為黃汗,緣營血閉遏,而木鬱風動,行其疏泄之令也。
風熱消爍,津液耗傷,是以發渴。
木氣遏陷,不得升達,是以脈沉。
黃芪走皮毛而行衛郁,桂枝走經絡而達營鬱,芍藥、苦酒,瀉營熱而清風木也。
桂枝加黃芪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黃芪(二兩)。
治黃汗,兩脛自冷,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疼重,煩躁,腰以上汗出,小便不利。
以水在經絡,下注關節,外阻衛陽而內遏營陰。
營遏木陷,溫氣淪鬱,內熱不宣,故兩脛自冷。
風木鬱勃,經絡鼓蕩,故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
濕淫外束,故疼重煩躁。
木陷而郁於濕土,故小便不利。
風升而開其孔竅,故腰以上汗出。
水穀未消,中氣滿脹,營愈鬱而熱愈發,故食已則汗。
暮而衛氣入陰,為營氣所阻,不得內斂。
故外泄皮毛而為盜汗。
營熱鬱隆,不為汗減,熱蒸血敗,不能外華皮腠,久而肌膚枯澀,必至甲錯。
血肉腐潰,必生惡瘡。
甘、棗、生薑,補宣中氣,芍藥瀉營熱而清風木,桂枝達營氣之鬱,黃芪行衛氣之鬱,助以熱粥而發微汗,經熱自隨汗泄也。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治血痹,身體不仁,狀如風痹,脈尺寸關上俱微,尺中小緊。
以疲勞汗出,氣蒸血沸之時,安臥而被微風,皮毛束閉,營血凝澀,衛氣鬱遏,漸生麻痹。
營衛阻梗,不能煦濡肌肉,久而枯槁無知,遂以不仁。
營衛不行,經絡無氣,故尺寸關上俱微。
營遏木陷,郁動水內,而不能上達,故尺中小緊。
大棗、芍藥,滋營血而清風木,薑、桂、黃芪,宣營衛而行瘀澀,倍生薑者,通經而開痹也。
肝脾左旋,癸水溫升而化血,肺胃右轉,丁火清降而化氣。
血司於肝,其在經絡則曰營,氣司於肺,其在經絡則曰衛。
營行脈中,為衛之根,衛行脈外,為營之葉。
營衛周行,一日五十度,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
營衛者,氣血之精華者也。
二十二難:脈有是動、有所生病。
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氣先病也,血滯而不濡者,血後病也。
血陰而氣陽,陰靜而陽動,陰則內守,陽則外散,靜則不辟,動則不闔。
而衛反降斂,以其清涼而含陰魄,營反溫升,以其溫暖而抱陽魂也。
衛本動也,有陰以闔之,則動者化而為降斂,營本靜也,有陽以辟之,則靜者變而為升發。
然則血之溫暖,氣煦之也,營之流動,衛運之也,是以氣有所動,則血病生焉。
氣冷而後血寒,衛梗而後營瘀,欲調血病,必益血中之溫氣,欲調營病,必理營外之衛陽。
衛氣者,逆則不斂,陷則不發,鬱則不運,阻則不通,是營血受病之原也。
黃芪清虛和暢,專走經絡,而益衛氣。
逆者斂之,陷者發之,鬱者運之,阻者通之,是燮理衛氣之要藥,亦即調和營血之上品。
輔以薑、桂、芍藥之類,奏功甚捷,餘藥不及也。
A:
轉:原作「降」,諸本均同,據上文「肝脾左旋」、下文「丁火清降」、《四聖心源‧卷一》改。
五行之氣,涼則收而寒則藏。
氣之清涼而散收斂者,秉金氣也。
黃芪入肺胃而益衛氣,佐以辛溫則能發,輔以酸涼則善斂,故能發表而出汗,亦能斂表而止汗。
小兒痘病,衛為營閉,不得外泄。
衛旺則發,衛衰則陷,陷而不發者,最宜參芪,助衛陽以發之。
凡一切瘡瘍,總忌內陷,悉宜黃芪。
蜜炙用。
生用微涼,清表斂汗宜之。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