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
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
入肝家而清風,走膽腑而瀉熱。
善調心中煩悸,最消腹裏痛滿,散胸脅之痞熱,伸腿足之攣急。
吐衄悉瘳,崩漏胥斷,泄痢與淋帶皆靈,痔漏共瘰癧並效。
《傷寒》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芍藥(六兩)。
治太陽傷寒,下後腹滿痛,屬太陰者。
以木養於土,下敗脾陽,己土濕陷,乙木遏鬱,而生風燥,侵克己土,是以腹痛。
木賊土困,便越二陽,而屬太陰。
薑、甘、大棗,補土和中,桂枝達肝氣之鬱,加芍藥清風木之燥也。
小柴胡湯方:在柴胡。
治少陽傷寒,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
通脈四逆湯方:在甘草。
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金匱》防己黃芪湯方:在防己。
治風濕脈浮身重。
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
蓋土濕木陷,鬱生風燥。
風木衝擊,脾土被傷,必作疼痛,不以芍藥清風燥而瀉木鬱,痛不能止也。
《傷寒》真武湯方:在茯苓。
治少陰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而用芍藥。
小建中湯方:在膠飴。
治少陽傷寒,腹中急痛,而倍芍藥,皆此義也。
四逆散方:在甘草。
治少陰病,四逆,腹痛用芍藥而加附子,法更妙矣。
新加湯方:在人參。
治太陽傷寒,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
以肝司營血,行經絡而走一身,汗泄營中溫氣,木枯血陷,營氣淪郁而不宣暢,故身作疼痛而脈見沉遲。
木陷則生風。
人參補血中之溫氣,生薑達經脈之鬱陷,芍藥清風木之枯燥也。
A:
一:原作「」「二」,諸本均同。
據《傷寒懸解‧卷四》、《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改。
附子湯方:在附子。
治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以血行於經絡,走一身而達肢節,水寒而風木鬱陷,是以脈沉。
營血鬱澀,不能行一身而暖肢節,是以腎疼而肢節寒痛。
參、術、苓、附,補火土而瀉寒水,芍藥清風木之枯燥也。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兩)、甘草(四兩)。
治太陽傷寒,脈浮汗出,心煩惡寒,小便數,腳攣急。
以陽虛土弱,脾陷胃逆,相火不降而心煩,風木不升而惡寒。
風木疏泄,上下失藏,故汗出而尿數。
津液耗傷,筋脈焦縮,故腿足攣急。
甘草補其土虛,芍藥雙清木火,以復津液也。
相火上郁,則陽泄而煩心,小建中治少陽病心悸而煩者,芍藥清相火之逆升也。
風木下郁,則陽陷而惡寒。
芍藥附子甘草湯: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附子(一枚)。
治太陽傷寒,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
以汗傷中氣,風木不達,陽氣鬱陷。
則表病不解而反加惡寒,緣陽不外達於皮毛也。
陽氣之陷因,因土虛而水寒,甘草補己土之虛,附子溫癸水之寒,芍藥清風木之燥也。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治太陽傷寒,下後脈促胸滿者。
以表證未解,而誤下之,經陽內陷,為裏陰所拒,結於胸膈,則為結胸,若脈促者,仲景脈法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
是經陽不至全陷。
脈法:陽盛則促,是為裏陰所壅遏。
A:仲景脈法:指《傷寒論‧辨脈篇》。
故表證猶未解也。
可用桂枝表藥。
若覺胸滿,則當去芍藥。
緣下傷中氣,裏陰上逆,表陽內陷,為裏陰所拒,是以胸雖不結,而亦覺壅滿。
裏陽既敗,故去芍藥之酸寒,而以桂枝達其經陽也。
若微覺惡寒,便是陽陷稍深,則于去芍藥方中,加附子以溫寒水也。
真武湯:
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以肝脾陽敗,則下陷而為泄利,故去芍藥之酸寒,而加乾薑之辛溫也。
陽根于水,升於肝脾,而化丁火,水寒土濕,脾陽鬱陷,下遏肝木升達之路,則鬱勃而克脾土,腹痛裏急之病,於是生焉。
厥陰以風木之氣,生意不遂,積鬱怒發,而生風燥,是以厥陰之病,必有風邪。
風性疏泄,以風木抑遏,而行疏泄之令,若消、若淋、若泄、若痢、若崩、若漏、若帶、若遺,始因鬱而愈泄,究欲泄而終鬱。
其或塞、或通,均之風燥則一也。
A:之:《五篇》:「之,是也。」
芍藥酸寒入肝,專清風燥而斂疏泄,故善治厥陰木鬱風動之病。
肝膽表裏同氣,下清風木,上清相火,並有捷效。
然能泄肝膽風火,亦伐脾胃之陽。
《傷寒》:「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凡風木之病,而脾胃虛弱,宜稍減之,與薑、桂、苓、術並用,土木兼醫。
若至大便滑泄,則不可用矣。 」
黃芩湯、大柴胡用之治少陽治下利,以甲木而克戊土,所以瀉少陽之相火也。
傷寒別經及雜證下利,皆肝脾陽陷,不宜芍藥。
其敗土伐陽,未如地黃之甚,然瀉而不補,亦非虛家培養之劑也。
《金匱》婦人腹痛用芍藥諸方,總列於後。
妊娠及雜病諸腹痛,當歸芍藥散主之。方在當歸。
產後腹痛煩滿,枳實芍藥散主之。方在枳實。
產後虛羸,腹痛裏急,痛引腰背,雜病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方在膠飴。
帶下,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方在土瓜根。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