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三、木部(凡二十九種):
桂:
味甘辛。大熱,有小毒。主利肝肺氣。頭痛。
《日華子》:治一切風。明目。
松脂:味苦甘溫無毒。除胃中伏熱。
枸杞:
味苦寒。根名地骨皮。大寒。子微寒無毒。春夏采葉。秋采莖實。冬采根。
《藥性論》:葉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風明目。若渴可煮作飲。代茶飲之。主患眼風障。赤膜。昏痛。取葉搗汁。注眼中妙。
《千金方》:治肝虛。或當風眼淚。枸杞最肥者二升。搗破。納絹袋中。置罐中。以酒一斗浸干。密封勿泄氣。三七日。每旦飲之。任性勿醉。
《肘後方》:療目熱。生膚。赤白眼。搗枸杞汁點眼立效。
《外台秘要》:療眼暴赤。天行腫癢痛。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取三升。絞去渣。更內鹽一兩。炒取二升。敷目。或加乾薑二兩。
柏實:味甘平無毒。主益氣除風。久服耳目聰明。
茯苓:
味甘平無毒。主開胸腑。調臟氣。
雷公云:凡采得搗令細。於水盆中絞令濁。浮者去之。是茯苓。而若誤服之。令人眼中瞕子。並黑睛點小兼目盲。記之。
琥珀:
味甘平無毒。
《日華子》:明目。摩翳。
黃柏:
味苦寒無毒。療目熱赤腫。
《日華子》:洗肝。明目止淚。
楮實:
味甘寒無毒。主明目。葉亦入方用。
《外台秘要》:點眼翳。取楮白皮暴乾。合作一繩子如釵股。火燒作灰。待冷細研如面。每點於翳上。日三五度漸消。
蔓荊:
味苦辛。微寒。平溫無毒。主明目。頭風痛。目淚出。
《日華子》:治赤眼。
蕤核:
味甘。溫。微寒無毒。主明目。赤腫痛淚出。目腫眦爛。
《圖經》劉禹錫傳信方:所注法最奇。云眼風淚癢。或生翳。或赤眦。一切皆主之。宣州黃連搗篩末。蕤仁去皮研為膏。緣此性稍濕。末不得故耳。與黃連等分合和。取無蟲乾棗二枚。割頭少許留之。去卻核。以二物滿填於中。卻取所割下棗頭。依前合定。以小綿裹之。惟薄綿為佳。以大茶碗量水半碗。於銀器中。文武火煎取一雞子。以來。以綿濾。待冷點眼。萬萬不失。前後試驗數十人皆應。今醫家亦多用得效。故附之。
藿香:微溫療風。
乳香: 微溫。 《日華子》:味辛熱。微毒。去惡風。
桑葉:
主除寒熱。
《日華子》:暖無毒。除風痛。春葉未開時。可作煎服。治一切風。
《經驗方》:治青盲。此一法當依而用之。視物如膺鶻者有此效。正月八。二月八。三月六。四月四。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二十。九月十二、十七。十月二十二。月晦。每遇上件神日。用桑柴灰合以煎湯。沃之於瓷器中。澄令極清。以藥稍熱洗之。如覺冷。即重湯煮令得所。不住手洗。遇上件日不得不洗。緣此神日本法也。
梔子:味苦。寒。大寒無毒。療目熱赤痛。胃中熱氣。
麒麟竭:
味甘鹹平有毒。小破積血。
《日華子》:此藥性急。亦不可多使。
龍腦:
味辛苦微寒。一云:溫平無毒。主明目。去目赤膚。
海藥謹按陶弘景云:主內外障眼。又有蒼龍腦。用點眼則有傷。
切宜:擇用。
枳殼:
味苦酸。微寒無毒。止風痛。
《日華子》:除風明目。及肺氣。
《食醫心鏡》:用枳殼一兩。杵末。如茶法煎用。明目。
秦皮:
味苦。微寒。大寒無毒。去風除熱。目中青翳白膜。可作湯洗目。藥性主明目。去肝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不止淚。秦皮(一升)。水煎澄清。冷洗赤眼極效。
《外台秘要》:治赤眼及睛上瘡。秦皮(一兩)。清水(一升)。於白碗內浸。春夏一食時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頭纏綿。仰臥。點所患眼。仍洗從大眦中滿眼著。微痛不畏。良久三五飯間。
即側臥。瀝卻熱汁。每日十度。以上著不過兩日瘥。又治眼因赤瘥後翳暈。秦皮一兩。切。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澄清漬目中。
沒藥:味苦平無毒。主目中翳暈痛。膚赤。
五倍子:
味苦酸平無毒。療肺臟風。
《博濟方》:治風毒上攻眼目。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瞼眦赤爛。浮翳瘀肉侵睛。神效驅風散。五倍子(一兩)、蔓荊子(一兩半)。同杵末。每服二錢。水二盞。銅石器內煎及一盞。澄滓熱淋洗。留滓。二服又依前淋洗。大能明目去澀癢。
密蒙花:味甘平。微寒無毒。主青盲。膚翳赤澀。眵多淚。消目中赤脈。及疳氣攻眼。
訶梨勒:
味苦溫無毒。
《圖經》:取其核。入白蜜研注目中。治風赤澀痛神效。
石南:味辛苦中有毒。能逐諸風。
鉤藤:微寒無毒。
突厥白:味苦。
槐木:
《千金方》:療肝赤眼。取槐木枝如馬鞭大。長二尺作一段。齊頭。麻油一匙。置銅缽中。且使童子一人以其木研之。至瞑。令仰臥。以塗向眼眦。日三度瘥。
又方:明目黑發。取槐子於牛膽中漬陰乾。百日食後吞槐子一枚。
十日身輕。三十日白發黑。百日內通神。
《食醫心鏡》:明目方:嫩槐葉一斤。蒸如造炙肝。取葉研末。如茶法煎。呷之。
牡荊木:《肘後方》:療目卒痛。燒荊木出黃汁。敷之。
雞舌香: 《抱朴子》:用此香入黃連乳汁煎。治目中病。
苦竹:
孫真人食忌:治目中赤眦痛如刺。不得開。肝實熱所致。或生障翳。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綿裹入竹瀝內浸一宿。以點目中數度。令熱淚出。凡葉竹皆可煎湯飲之。蓋竹葉能生膽上膏。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