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十難曰:
營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不?然,《經》言: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息,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榮衛相隨也。
丁曰:夫人之生。稟天真之氣。後飲水穀食入胃。傳於五臟六腑。化為精血。其精血各有清濁。其精中清者。歸肺以助天真。其濁者。堅強骨髓。故血中之清者。歸心。榮養於神。血中之濁者。外華於肌肉。而清者行於脈內。濁者行於脈外。而衛者、衛護之義也。
楊曰:營行作榮。榮者、榮華之義也。言人百骸九竅所以得榮華者。由此血氣也。營者、經營也。言十二經脈常行不已。經紀人身。所以得長生也。二義皆通焉。衛者、護也。此是人之慓悍之氣。行於經脈之外。晝行於身。夜行於臟。衛護人身。故曰:衛氣。凡人陰陽二氣。皆會於頭手足。流轉無窮。故曰:如環之無端也。心榮血。肺衛氣。血流據氣。氣動依血。相憑而行。故知榮衛相隨也。
虞曰:《經》言:人受氣於穀。穀入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者。謂水穀入口。下至於胃。胃化穀為氣。上傳與肺。肺乃主氣。氣乃為衛。胃化水上傳與心。心乃生血。血乃為榮。氣為表。行於脈外。血為里。行於脈內。二者相依而行。故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復會於手太陰。如環之無端。轉相溉灌也。《經》言:清氣為榮。濁氣為衛。詳此清濁之義。倒言之為正。恐傳寫誤也。《陰陽應象論》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即其義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