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盛眼症
凡目病皆起於火,火盛則生痰,痰積久則胸隔不利,濁氣上升於目,輕則昏花,重則雲翳。宜服:
清氣化痰丸:
橘紅(二兩去白)、枳殼(麩炒)、黃芩(酒炒)、半夏(微炒)、赤茯苓(各四兩)、梔仁(炒四兩)、桔梗(二兩五錢)、滑石(飛四兩)、歸尾(酒洗四兩)、生甘草(二兩半)、連翹(二兩半)、天花粉(四兩)、薄荷葉(二兩)、荊芥穗(二兩);
共為末,水為丸,綠豆大。食遠茶下三、四錢。
腸胃燥實,加酒炒大黃、芒硝各一兩。
噙化丸:(治眼胞腫硬、疼痛難忍。)
當歸、川芎、木賊、天麻乾菊花、白蒺藜、黃連、藁本、羌活、獨活、青葙子、褚實子、荊芥、蒼術、甘草、夜明砂(各等分);
為末,煉蜜為丸指頂大。噙化,早晚各一服。一日腫消,二日疼止,三日痊癒。
噙化玉液丹:
凡眼赤昏,少神采,必咽喉痰涎不利,尤宜清痰火。
五倍子一斤(打開去穣蟲),用真六安茶四兩,熬濃汁,浸半月後,看倍子上出白毛,倒出倍子,研如泥。
每倍子一兩,加白硼砂二錢,真川貝母四錢,真柿霜四錢,兒茶三錢,粉草三錢,烏梅二錢,薄荷二錢。
各為末極細,搗五倍子內,煉蜜為丸、元眼核大。每取一丸噙化,立刻痰化、涎清、目明。點眼時噙化此藥。
時眼害久,有浮翳,不敢點重藥,用:
連礬膏洗:
細梨一枚,去核,入黃連末二錢,生白礬末一錢,仍用梨蓋,竹釘釘住,外以面餅包住,入乾飯上蒸三次,取出,去面,將梨搗爛,濘汁入碗內,露一宿,任意點之,浮翳清火如神。
風爛眼皮及內外障,宜用:
碧霞丹洗:
當歸(酒洗)、沒藥(去油各二錢)、血竭、白丁香、硼砂(火煅)、冰片、麝香、皮硝(馬牙者佳)、乳香(去油各五分)銅綠(一兩五錢為衣)、川連(三錢);
共為末,黃連膏為丸,如芡實大。用一丸入茶鐘內,新汲水化開,不時洗。一丸可洗二十日,大病不過一月,小病半月,爛眼、冷淚洗三日即效。泡藥水不可多,洗乾再添水。
惡眼疼極,宜用:
歸連湯:
當歸、黃連、黃芩(各一錢)、銅綠、皮硝、白礬(各七分)
以絹袋盛,煎湯洗。
又方:
黃連(五分切碎)、膽礬(少許研細)、薑汁拌黃連內,焙乾,用人乳半茶鐘,將末入內蒸熟,有黃沫,取起,冷定。乳清一滴入眼,熱淚湧出,不出一日效。洗時忌煙,洗完忌風。
清熱光明液:(洗點眼腫爛)
秋白大梨一枚,去皮,截上少許作蓋,將核去淨,入黃連末三錢,仍用梨蓋之,四圍竹釘釘住,入碗內,重湯煮爛,濘汁,銅勺內熬,不必太老,冷定,加冰片(三分),硼砂(六分),攪勻,骨簪點之。眼甚腫爛,熱氣炙人,不敢用點洗者,用此立效。
白玉錠:
上號爐甘石,裝入銀鍋,上蓋瓦片,大火煅,起金花,鉗出,浸入童便內片時,澄去童便,又以黃連煎汁,將石飛一、二次,至次日去連水,紙封曬乾,再用群藥取汁入內。群藥開後:
當歸、川芎、蔓荊子、草決明、柴胡、羌活、防風、薄荷、密蒙花、荊芥穗、白芷、黃芩、蒼術、木賊、檳榔、蟬蛻、菊花、甘草、每甘石一兩,群藥各五分。煎汁澄一夜,入甘石內,攪數十遍,紙糊碗口,曬乾為丹頭。
配藥法:
制過爐甘石(七錢)、升過硼砂(三錢)、大冰片(七分)真麝香(二分);
共研細,煉蜜為錠,粘成條,官粉為衣,裝入鵝翎內,封固。
煉蜜法:
新竹竿截筒,將白蜜裝入內,濕豆腐皮封口,再加鹽面封固,布裹,麻繩紮緊,煮一晝夜,取出調藥。
點法:
如時行熱眼,或暴發赤腫疼痛,癮澀羞明等症,取藥條麥粒大一塊,手心內用骨簪蘸冷水和勻,不稀不稠,點入眼角內,每晚點二、三次即癒。如小兒一歲至七歲眼症,取藥一條入酒鐘內,加水些須,化乳汁,新羊毛筆蘸藥汁,洗眼內外,一日夜數次,洗完避風。
兼治牙疼:取藥半條,手心內和開,抹牙上,其疼即止。
耳底流膿出血:取藥半條,入酒杯內,清水些須泡開,灌耳內,即止。
蠍蜇蛇咬、口瘡,俱抹患處,其效如神。
至寶丹:(點風火流淚、紅爛、雲翳、腫脹、疼痛等症。)
當歸、生地、白勺(各五錢)、梔子、黃連、薄荷、白菊花(各一錢五分)、防風、白芷、荊芥、黃芩、連翹(各二錢)、細辛(一錢);
用砂鍋水煎,去渣,再熬汁一茶鐘,入蜜五錢熬成膏調後細藥為錠子,或為小丸子。
爐甘石(一兩煅紅),入黃連水淬飛過,加冰片、熊膽各三分,琥珀(生研)、象牙(煅)、珍珠、乳香、沒藥(去油);
各四分,真麝香一分五厘。共為細末,入爐甘石同研極細,用前膏調成小丸子。點時將藥一粒,淨水在手掌和勻,銀簪或骨簪點入兩眼角。暴發過三日,點一次即好。風火爛眼等症,點三晚即癒。雲翳點好為度。
老膜散:(點老翳濃膜、不通道路重病。)
磠砂(明亮潔白刺舌者,瓦上微焙五分)、龍骨(極白者,火煅研細三錢)、巴豆(去油,甘草水煮過一分)、白丁香(用白尖四分);
共研極細末,每晚點二、三次。
歌曰:老膜經年不放光,浮雲蔽日有何妨,巴豆去油甘草煮,磠砂龍骨白丁香。
九制大黃:(退火如神)
川大黃(十二斤,打作小塊,加好黃酒十斤,浸泡透,煮酒曬乾)、桑葉(十斤,取汁,浸大黃,透蒸曬)槐葉(十斤)、黃芩(一斤)、薑(一斤)、生甘草(一斤)、廣陳皮(一斤)、車前子(一斤)、黃連(八兩);
上俱取汁,浸泡透蒸,曬極乾,備用。
凡眼赤疼流淚,頭痛面熱,咽喉腫痛,痰火上炎,不咽津唾,飲酒過多,口瘡舌硬,肚疼嘔吐,兩便不利,取豆大一塊,口內噙化,火由小便而出,立癒。
牙痛,指頂大一塊咬著,立刻痛止。
小兒大腸結閉,數日不通,用二、三錢打爛,冷水泡化。
色慾後,頭目不清,早飯後噙化,濁陰降,清陽升,終身目不昏花。
大凡發背惡瘡,皆五臟積毒所致。常噙此物,十二經絡清淨,一切熱毒不生。
按:時症照前醉仙湯諸方治之。如日久翳重,照十大將軍吹沖法治之。
虛症照杞實粥滋補法治之。
又有因他病而成眼症者,不敢用真人吹沖法,不宜用滋補法,當照後方斟酌用之,庶病無遺漏。傳方者,無遺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