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的解剖結構

 我們認為,經絡沒有獨立具體的解剖結構,它是以其他相關組織結構共同合成而為結構的。這就像河流一樣,是水流的結果,自己本身沒有什麼河道,碰到黃土,黃土就是河道的邊界,遇見岩石,則岩石就是河道的邊界。但共同組成經絡結構的相關組織具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網膜狀組織。《內經》經常謂經穴在「分肉之間」,其意非指皮膚與肌肉之間,而是特指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組織,在解剖學的層面上,這些組織中醫稱作筋膜,而西醫則謂之結締組織,準確地講是「固有結締組織」。結締組織在體內分佈最廣,由組織液、纖維、基質和細胞組成。這些就是構成經絡結構的物質。

 

 但是,我們卻不能反過來說這些物質就是經絡,因為經絡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屬於能量層次的。經絡與人體的關係,就像電能與電腦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上所顯示的圖像文字等來認識電的作用,但如果你單純從解剖學的角度來將電腦分解,哪怕你用再高倍的顯微鏡也不可能看得到電腦裏面的圖像與文字。

 

 也就是說,經絡具有明顯的開放性結構,幾乎人體每個部位均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換句話說,就是處處皆經絡,但又可以說處處沒有具體的經絡。由於經絡給人的印象就是掛圖上的線條,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圖索驥,尋找經絡的實質。早期的許多目標都集中在身體內是否存在與那些線條一致的生命結構,這些結構包括血管、神經、淋巴管,甚至還包括了間隙結構。這裏有一個命題,如果那些圖線的位置是錯誤的、並非本源的經脈循行線,那麼,所有找到的有關經脈線的證據都是錯誤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證據都是自然的,由此無論承認經絡或否定經絡都變得毫無意義。不幸的是,實際的情況正這樣。

 有人已經在說,現在的經脈圖只是穴位連線,而不是經脈線,不可輕信。但穴位位於經脈線上,經脈線當然經過穴位,二者是統一的。問題的真正原因在於沿襲性的歷史錯誤——穴位錯誤,現在的經脈圖基本上都是沿襲明•張介賓的《類經圖翼》。張介賓及其前後的所有針灸經絡學中的穴位分類都沿襲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後者是首部從《內經》中歸納出來的針灸經絡學專著,其各經穴位分類非常明確。問題就出在這裏,《內經》中的穴位散見於各篇之中,當皇甫謐進行歸類整理時發生了多處嚴重的錯誤。

 

 在頭面部,《內經》中明確屬於某一經的穴位,在《甲乙經》中卻歸入別的經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經都不得不偏離原來位置。現在的膽經在頭部有好幾道折彎,但《內經》中並沒有這樣的描述,只一條線繞頭下行,其餘為分支。而現在膽經在頭部所連的近10個穴位,在《內經》中卻是胃經或手少陽經穴。

 

 在上肢的手太陰尺澤穴,《內經》明確指出位於肘中之動脈,當然只能在肱二頭肌腱的內側凹陷中,現在卻在外側凹陷中;天府在腋內動脈處,《甲乙經》定在腋下三寸動脈處,現在定在上臂前側。如此一來,手太陰這段經脈就由《內經》中的腋下至肘內側,變成由肩至肘外側。此經一變,其他經脈全移動位置,整個上肢經脈都與《內經》嚴重不符。《內經》中足三陰經從大腿根部就深入體內,並無胸腹外的走行,更無相應穴位。《甲乙經》中卻為足三陰經都增加了好幾個胸腹部的穴位,以至於現行的經脈圖中胸腹部密集排列著足三陰經的線路。本來《內經》中在胸腹部屬於沖脈的位置和穴位,在《甲乙經》為沖脈和腎經共有,現在全由腎經取代。

 

 總之,現行的經脈圖與《內經》經脈循行比較,嚴格而言有70%不符。由引可見,經絡研究按圖索驥,是何等危險。在現代的針灸經絡學中,對於經脈的循行,一方面全文引用《內經》的文字描述,另一方面,經脈圖上的走行卻與文字嚴重不符,二者竟並行「不悖」。這樣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按錯誤的分類和定穴治療疾病,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一方面,儘管大部分的經絡走向均在相鄰穴位之間沿直線傳播,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經絡由於受到關節彎曲等不同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出現非線性運行,所以我們可以下定這樣的結論,現在的經絡研究及臨床應用中出現了在經脈循行圖方面的穴位連線與古典經脈線之間無法統一的嚴重的錯誤認識。

 

 此外,《靈樞•九針十二》中明確指出:「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所以,在這裏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經絡跟血管、血液與神經之間只有間接關係,沒有直接關聯。理由很簡單,植物也有經絡,但很明顯植物沒有血管、血液。植物是否存在神經,這在植物學界還沒有定論。

 

 本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科學家便開始圍繞一植物是否有神經系統而展開了一場論戰。引起這場論戰的生物學家,就是19世紀大名鼎鼎的達爾文。他不僅在100多年以前提出了舉世聞名的進化論觀點,還是一位研究食肉植物的專家。

 

 有一次,達爾文發現捕蠅草的葉片上,有幾根特殊的「觸發毛」,而且只有當其中一根和二根被彎曲過來時,葉片才猛然關閉。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這種行為的發生,一定是由於某種信號極快地從「觸發毛」傳到捕蠅草葉內部地運動細胞,快的簡直像動物神經中的電脈衝。

 

 由此開始,植物學家對捕蠅草的電特性,進行了更仔細地觀察和研究。他們不僅記錄到電脈衝,而且還測出一些很不規則地電信號。不久前,有一位名叫塞爾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學家,經過6個月的研究,發現植物有一個「化學神經系統」,當有人想傷害它時,它會表現出防禦反應。因此塞爾認為,植物有類似動物的感覺,兩者唯一的區別是:動物能表達這種感覺。植物的感覺則是有化學反應產生的,這種化學反應,從某種意義講,與人的神經系統很相似。

 

 關於植物神經的問題,在科學界也有不少的反對者。他們說,植物體中的電信號,速度實在太慢了,通常只有每秒20毫米,而高等動物的神經電信號,速度要達到每秒好幾千毫米。所以,植物體中的電信號顯得不那麼重要,也可以說,植物中根本不存在任何神經組織。

 

 直到現在為止,關於植物有沒有神經系統的問題,在科學界中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所以,在這裏我們其實頗感為難,但我們認為,至少低等植物是沒有神經組織的。而這些植物體內就存在經絡,所以有理由相信,經絡並沒有因為是否存在神經組織而存在,所以經絡與神經組織同樣沒有直接聯繫。不過,非常明顯的是,儘管經絡與神經組織同樣沒有直接聯繫,但在人體內經絡與神經組織的關聯性卻非常的緊密。

 

 由於中醫一直認為經穴是與宇宙交通以及調節體內陰陽平衡的機制,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自從有了生物體就有了經絡。因為哪怕只是一個單細胞植物,他也必須與宇宙進行交通並要調節自身的陰陽平衡。

 

 由於經絡在人體內與神經組織的關聯性非常緊密,以致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人體內的神經有經絡的屬性。由《胚胎學》我們可以知道,神經是誘導細胞分裂分化的原動力之一,但很明顯,在遠古時代,神經還沒有演化出來的時候,誘導細胞分裂分化的最主要原動力莫過於諸如光這些宇宙能量了。而胚胎學所謂還有體液等其他誘導因素,正是那最原始的細胞生成的內環境物質。

 


 

 

 我們也可將時間追溯至人的的另一起點——胚胎那裏來尋求答案。在受精卵分裂的早期,即胚胎形成的早期,並沒有心血管系統的形成,但細胞間的體液迴圈已經開始。形成成體以後,體液迴圈始終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提示:人體是先有體液迴圈後有血液迴圈,而不是先有血液迴圈後有體液迴圈,血液迴圈是在體液迴圈的基礎上形成的下一級結構。通過觀測,我們已經發現體液迴圈的路徑不同於血液迴圈的路徑,說明體液迴圈自成系統,不與血液迴圈的路徑一致。西醫也曾提出過循環系統似乎還存在著其他途徑,是西醫倒過來認識人體的循環系統。所以,我們也強調,經絡與血液迴圈沒有直接的聯繫,只有間接的關聯。

 

那麼,體液自身的迴圈和迴圈路徑是怎樣形成的?

 細胞在分裂向各組織分化的過程中,細胞間內環境也被不斷地分割,形成了各自獨立的內環境體系,體液迴圈的「路徑」由此建立。細胞不是死的,是活動的,在吐納內環境物質的同時,推動了體液沿著各自的內環境路徑流動,經過交匯,形成體液迴圈。在這個過程中,被分割的內環境,導致細胞由全功能細胞逐漸轉變為沿著各自內環境途徑形成的各具特性的分化細胞群。如上所述,這些過程一方面與宇宙能量有關,而另一方面,當人體演化至神經系統出現之後,神經也參與了過程。

 

 血液迴圈是體液迴圈的下一級結構,脈管裏也有神經, 「經脈」統稱,在這一層面是相當恰當的。有了血脈,西醫看到了血液迴圈,但忽略了始終存在於人體的最原始最重要的體液迴圈。

 

 綜上所述,經絡系統是機體最先形成的系統,經絡的實質由是體外的宇宙能量及體內的液體循環共同構成。經絡在後來的不斷演化中不斷與神經系統以及心血系統產生關係,又或者說這些系統都是由經絡系統那裏演變過來的。特別地,經絡的中樞在督脈,這裏恰恰也是神經的中樞。這個論題我們將在稍後的篇章裏著重論述。

 

接著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說植物也擁有經絡呢?

 人類對草木知音這一自然現象的探索,幾乎一刻也沒停止過。

 人類對於植物聲控的探索至少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中國宋代的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裏記載了一個草木知音的故事:當時的一位作曲家創作了一支叫做作虞美人操的曲子,可以使江南的一種虞美人草枝葉舞動。

 

 100多年前,達爾文也曾給含羞草連續吹奏巴松管,希望用音樂引起它的羽狀複葉運動。儘管實驗沒有成功,但他卻鼓舞著許多後來人堅持不懈地從事植物聲學方面的探索。

 

 近年來,世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多種實驗,探索聲波或音樂對農作物的影響﹐希望用聲音提高產量或改良品質,並且出現了可喜的苗頭。

 

 人類發現的這種特定的聲音可以使植物舞動的草木知音現象,其原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迷。中國科學家精確地測定出植物的自發聲和接受聲的頻率,揭開了草木知音的科學原理,並運用發明的植物聲頻控制技術大大地提升了作物產量和品質。

 

 該技術的發明者﹑生物物理學家侯天偵早年畢業於中科院瀋陽林業土壤學院,曾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多年。他發現植物具有類似於人體經絡的控制系統,創立了植物經絡學說。該項基礎理論研究1994年通過了新疆科委主持的鑒定,鑒定為具有國際先進水準。

 其實,這在遠古時代就有了相關研究。據古農書記載,海棠不花時,在樹基幹處插竹簽或在根莖部納入已花枝,可促其開花。近年來,國內外在花卉生產實踐中,採用針刺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結果表明;因為針刺損傷了部分篩管,阻止養分下傳,使枝葉內積累了較多的養料,可促進生殖生長和植株正常開花。

 

 在花卉生產中,人們積累了許多針刺的經驗。獨本菊不開花時,可在莖杆中下部橫扎針,促使花蕾分化。天竺葵徒長而無花時,用縫衣針在主要分枝節間穿刺,深度以不穿透莖杆為宜,對促進花芽分化有明顯作用。在培育三杈九頂菊時,由於分枝高低不同,高位分枝比低位元分枝生長得快,有損株形的整齊美觀。可在高分枝頂芽下第3大葉處豎扎針,以抑制營養生長。同時在低位分枝頂芽下第5葉處橫向扎針,可促使其與高位分枝同時開花。在仙人掌球頂部生長點的四周扎針,可促使其產生向上重疊的子球,如繼續在子球的生長點四周扎針,則可培育出多仙人球寶塔。

 

 採用特殊的針刺方法,還可使樹幹由圓形長成方形。如在幼年樹幹的東、南、西、北四點上進行針刺,並施以刺激形成層細胞增殖的藥物,使該處形成層細胞的增殖速度增加1.5倍,樹木經過幾年生長後,樹幹橫斷面便可長成四方形。科技工作者先後在雪松、白楊、雲杉等園林觀賞樹木上進行了試驗,僅兩年多的時間,這些樹都成了方幹樹。

 

 針刺時所用的工具,對較細的植株,採用大頭針、曲別針或縫衣針及牙籤等均可;對於較粗的針闊葉樹和果樹,可採用一般的釘子和錐子,只是應注意手法的精煉。受針刺的植物除了事先宜稍加清潔之外,不需要其他處理。植物的針刺技術是大有前途的新興技術,其中的奧秘還有很多,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和揭示。

 

經絡是怎麼發展來的?

 我們認為這與光合作用光纖系統進化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對於早期生物體來說,光的作用可謂無以倫比。所以人體經絡也能導光。光能從穴位中進去,從穴位中出來;也能從體表進入,從體表發出來。植物有兩條光纖系統,分別感知紅光和藍光,進行光合作用,能傳導物質、能量、資訊。科研人員已測得植物也有經絡,也有縱行於體表的兩種線路,寬約一毫米。香蕉有五條經絡,哈蜜瓜有十二條。穴位是植物能量富集部位。中國民間早有對植物針刺插簽摧花促果法。近年英國盎格魯大學的威爾頓教授、巴西針灸協會主席醫生埃瓦爾多•萊特、加拿大學者羅伯特,用針刺植物穴位的方法,也證實起到了如人體針灸那樣的效果,使植物的物質、能量、資訊傳導相通,產生電信號,能分泌出活性物質,有催花結果的奇效。

 

 其實,早在清朝時代,唐容川就提出過類似於植物經絡的概念來。唐容川說:「凡樹木之有花者,其內皮皆有白膜一道,由白膜通陽氣,上樹顛乃能開花。」據此易知根與花相表裏且以該白膜為相連的通道。也就是說,植物的根與花是通過這道白膜通道聯繫在一起的,而這白膜通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由結締組織組成的經絡。

 

 前面我們說過經絡的發展與光合作用光纖系統有關,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植物是如何進行經絡系統的呢?主要是通過光合作用進行的。與人體一樣,植物也吸收微波以作為經絡的元氣。但植物與人體不同,它們由於主要靠葉片吸收微波,而葉片由於比較薄,只類似於人體的表皮,所以它們主要吸收的是光波。對於植物來說,光就是它們的元氣,沒有光它們是很難再生長下去的。植物吸收光主要是為了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而人體吸收不同層次的微波也是為了進行一系列的化學作用。其中也有一部分與植物一樣,也是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ATP等物質。只是由於動物和人可以吃動植物得到蛋白質、葡萄糖,獲得能量來源,所以光合作用過程退化(也可以說進化)了。

 

 在光合作用中,光起到了提供反應初始能量的作用。光是光子的形式傳遞到地面上、葉面上,其中包括了電子。這些電子是活躍的、游離的,當葉綠體中的ADP感應到電子後,與一個磷酸根結合成ATP,ATP又再次為後續反應放出能量。而據報導,上海教育學院生物系師生從分子細胞生物學角度驗證,與非經穴處相比,人體經穴細胞的ATP(線粒體腺三磷)數量較多。另外,德國物理學家則確認肌肉細胞的液晶態性質,最能與ATP保持最密切的接觸,從而得到較多的能量。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經絡現象普遍存在於植物體當中,這對於稍後我們研究經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就是切入點。並且,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論:凡是生物體都與外界進行微波層次的能量交換,所以它們都具有經絡,只不過存在簡單與複雜的區別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