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編痹證而論痿證也。痿者,四肢痿弱,舉動不能,如痿棄不用之意。肺為臟之長,故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為諸脈之長,故治痿獨取陽明。

 

【原文】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

 

【直解】

痿證發於臟,故問五臟使人痿。

 

【原文】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直解】

五臟在內,各有所主,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肺心肝脾腎之所主也。

 

【原文】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也。

 

【直解】

舉動自如,皆臟氣和於內而主於外,故肺熱葉焦,是肺臟病於內矣。病於內,則肺主皮毛,虛弱急薄應於外,若更留著不行,則生痿。,兩足廢弛也。

 

【原文】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直解】

折:音舌。心氣熱,是心臟病於內矣。病於內,則心主之血脈應於外,下脈厥而上,言血脈在下者,厥逆而上也。上則下脈虛,言厥逆而上,則在下之血脈虛也。下脈虛,則生脈痿灸。經脈血脈,不能升降開合,為樞斷折而收挈。斷折挈,是以脛骨縱緩,而不任地也。

 

【原文】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直解】

肝氣熱,是肝臟病於內矣。肝熱,則膽亦熱,故膽氣上泄而口苦,肝病於內,則肝主之筋膜應於外,故血液竭而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拘攣,故發為筋痿。

 

【原文】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直解】

脾氣熱,是脾臟病於內矣。脾熱,則胃亦熱,故胃乾而渴,脾病於內,則脾主之肌肉應於外,故肌肉不仁。不仁,不知痛癢也。由是,則發為肉痿。

 

【原文】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直解】

腎氣熱,是腎臟病於內矣。病於內,則腎主之骨髓應於外,其腰脊不能舉動,因於骨枯而髓減,由是則發為骨痿,此五臟之所以使人痿也。

 

【原文】

帝曰何以得之?

 

【直解】

五臟之熱,何以得之?

 

【原文】

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此之謂也。


 

【直解】

長,上聲下同。肺朝百脈,故肺者臟之長也。肺位居高,故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致心氣內郁,火刑肺金,則發肺鳴,肺鳴如火熔金而有聲也。故鳴則肺熱葉焦,上文言肺熱葉焦,著則生痿,此言肺為臟之長,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即此肺為臟長之謂也。五臟因肺熱葉焦而發為痿,是五臟皆受氣於肺,而痿之證,不但由於肺熱,且由五臟之熱矣,此明上文肺熱成痿之意。

 

【原文】

悲哀太甚,則包絡絕,包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直解】

包,舊本訛胞,今改。數:音朔。悲哀太甚,則心氣內傷,故包路絕。包絡,心包之絡也。包絡絕,則血外溢,而陽熱之氣內動,其發病也,則心氣下崩。下崩則數溲血也,故本經《本病論》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大經空虛,猶之包絡絕也。包絡絕,而血下溲,則不能外充肌肉,故發為肌痹,更不能內榮經脈,故傳為脈痿,此明上文心熱成痿之意,按本經有《本病論》,原遺闕,今搜捕,並無此言。

 

【原文】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直解】

下經不可考矣,餘俱仿此。思想無窮,所願不得,則怫鬱於內,肝氣傷矣,意淫於外者,其意淫縱於外,不靜存也。入房太甚,宗筋弛縱者,房勞過度,陰器衰弱也。夫入房太甚,宗筋弛縱,則發為筋痿,意淫於外,相火不寧,則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此明上文肝熱成痿之意。

 

【原文】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直解】

漸,進也。有進於濕,則以水為事,其水若有所留,其濕則居處相濕,為是則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以明上文脾熱成痿之意。

 

【原文】

有所營運,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直解】【原文】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直解】

有所遠行,則身體勞倦,複逢大熱,則津竭而渴,渴而陽氣內伐。伐,功伐也。陽氣內伐,則熱舍於腎。夫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是以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以明上文腎熱成痿之意。

 

【原文】

帝曰何以別之?

 

【直解】

別:音逼。伯論五臟之痿,皆從內起,帝欲征之於外,故問何以別之?

 

【原文】

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直解】

欲別其外,當驗其色,故肺熱者,面色白麵毛敗。白者肺之色,皮毛者,肺之合也。

 

【原文】

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直解】

赤者,心之色。絡脈者,心之合也。

 

【原文】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直解】

蒼者,肝之色。爪者,筋之餘也。

 

【原文】

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直解】

黃者,脾之色。肉者,脾之合也。

 

【原文】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直解】

黑者,腎之色。齒者,骨之餘也。

 

【原文】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直解】

論,疑即《本病論》,五臟之熱征於外合,固可見矣。夫子既各舉本病論證五臟之痿,而論文言治痿者獨取陽明,則何也。


 

【原文】

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直解】

閏,潤同,陽明者,胃也。受盛水穀,故為五臟六腑之海。皮肉筋脈骨,皆資於水穀之精,故陽明主潤宗筋。宗筋前陰之總筋,故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痿,則機關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陽明不能濡潤,所以治痿獨取陽明也。

 

【原文】

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穀,與陽明合於宗筋。

 

【直解】

陽明不但為五臟六腑之海,又為奇經八脈之長。《靈樞·海論》云: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故日沖脈者經脈之海也,沖脈之血,主滲灌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靈樞·五音五味》篇云: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故須不生,是知沖脈會於宗筋。又云:天宦者,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故須不生,是知沖脈為是,任脈亦如是。

 

【原文】

陰陽總宗筋之合,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直解】

陰陽,陰蹺陽蹺,陰維陽維也。其脈皆從下而上,至於臍腹,故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氣街者,腹氣有街,臍左右之動脈,而陽明為之長。經脈論云:陽明之脈,起於胃口,下挾臍,循腹裏,至氣街中而合。

 

【原文】

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直解】

氣街者,皆屬於帶脈之循行,是陽明又為帶脈之長,帶脈,如束帶然,前終臍腹,後環腰脊,圍身一周而終於督脈,是陽明又從帶脈而主於督脈也。

 

【原文】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直解】

陽明主潤宗筋,故陽明虛則宗筋縱。縱者不能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縱,則帶脈不引。不引者,不能延引而環約也。夫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致成痿,所以治痿獨取陽明。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直解】

治痿獨取陽明,而陽明虛,則何以治之?

 

【原文】

岐伯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直解】

各補其在內之榮血,而通其在外之俞穴。正虛,則補以調之;邪實,則瀉以調之;逆者,和之使順;順者,和之不使逆。由是而肝主之筋,心主之脈,腎主之骨,脾主之肉,各以其四時受氣之月,而施治之,則病已矣。受氣者,筋受氣於春,脈受氣於夏,骨受氣於冬,肉受於長夏也。

 

【原文】

帝曰善。

 

【直解】

但言筋脈骨肉,不言肺主之皮,以肺為五臟長,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帝故默會其義而善之。

 

 

A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