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七十八條:發汗﹝sweating﹞已,脈浮數,煩渴者﹝polydipsia﹞,「五苓散」主之。

 本條亦為汗後煩渴﹝polydipsia﹞之治法。

>【解曰】:

 發汗﹝sweating﹞已後,而脈見浮數,與煩渴﹝polydipsia﹞,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以「五苓散」主治之。

 發汗﹝sweating﹞已,為已經發汗﹝sweating﹞而表熱仍未解,故脈見浮數。

 因發汗﹝sweating﹞往往引起停水,即腎臟停止泌尿工作,水液停蓄,水毒與熱充滿於胃腸之間,熱不解而為煩,水不化而為渴。

 此證用「五苓散」,應當有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否則汗後脈浮數,煩渴﹝polydipsia﹞,明明為胃中有熱兼胃中乾燥,因熱而脈為數,因熱而為煩渴﹝polydipsia﹞,「五苓散」有「桂」助熱,有「朮」助燥,決不適用也。

 湯本氏云:「本條雖說唯脈浮數與煩渴﹝polydipsia﹞二證可用本方,其實既於前條示以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故於本條省略之,非無此證之意也。

 尾臺氏云:『於發汗﹝sweating﹞已,脈浮數之下,似脫發熱﹝fever﹞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等證。

 蓋發汗﹝sweating﹞後煩渴者﹝polydipsia﹞,概非本方證,而為石膏劑證』。

 然『石膏劑證』之煩渴﹝polydipsia﹞,必伴以脈浮滑,或滑或洪大等,決不浮數。

 今脈浮數與煩渴﹝polydipsia﹞並舉,則雖略去發熱﹝fever﹞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於本方亦理無不可也。」

 方中行曰:「已者,言發汗﹝sweating﹞畢,非謂表病罷也。

 煩渴者﹝polydipsia﹞,膀胱水蓄,不化津液,故用『四苓』以利之。

 浮數者,外表未除,故憑一『桂』以和之。

 謂:『五苓』能兩解表裏者此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