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七十九條:「傷寒﹝typhoid﹞」,汗出﹝sweating﹞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而心下悸者﹝Palpitation﹞,「茯苓甘草湯」主之。

 本條以汗出﹝sweating﹞渴與不渴而分別用方之法。

>【解曰】:

 「傷寒﹝typhoid﹞」汗出﹝sweating﹞之後而渴,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五苓散」主之。

 如汗出﹝sweating﹞之後不渴而心下悸者﹝Palpitation﹞,則以「茯苓甘草湯」主治之。

 本條僅舉汗出﹝sweating﹞渴與不渴,分別舉用二方,實為簡略。

 「五苓散」啣接上二條而下,固可省文,而「茯苓甘草湯」不能以「汗出﹝sweating﹞不渴」四字即可指證用此方,其中必有闕文無疑。

 柯韻伯云:「當有『心下悸﹝Palpitation﹞』三字」,誠是。

 「茯苓甘草湯」原是治水飲﹝water-rheum﹞之方,有心下悸﹝Palpitation﹞之證。

 陳遜齋氏直捷以「心下悸﹝Palpitation﹞」三字填入之,條明理清,因從之。

 「茯苓甘草湯」,以「茯苓」:治悸,「桂枝」降衝,「桂、苓」化水,「生薑」溫胃,「甘草」緩中。

 陳遜齋氏曰:「『五苓』與『苓甘』皆治水之劑。

 水在下焦,故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

 『苓甘症』水在心下,故心下必悸﹝Palpitation﹞。

 『五苓散』水結少腹,故水不上濟,胃乾而口渴。

 『苓甘症』水停心下,故胃不乾而不渴。」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浮數;苔當薄白。

>【本條之針法】:

 中脘﹝RN12,X﹞、水分﹝RN09,X﹞。

 二穴皆主溫中化水,止悸降衝。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甘草(一兩,炙)。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本條之主證,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下悸﹝Palpitation﹞,上衝而嘔者。」

 《雜病辨要》痘瘡﹝pox_sore﹞條曰:「放點稀朗紅潤而心下悸者﹝Palpitation﹞,急當治其悸;否則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水氣滿於皮膚,而結痂必遲。

 治悸宜『茯苓甘草湯』。」

 《方輿輗》本方條曰:「心下悸﹝Palpitation﹞大率屬於癇飲,以此方加『龍骨』、『牡蠣』絕妙。

  又此證致不寐者,以『酸棗湯』及『歸脾湯』不能治也,余用此方,屢奏奇效。

 有一婦人,自心下至膈上動悸頗甚,宛然城郭震動,遂眩暈﹝vertigo﹞不能起,夜悸煩而目不合,如此數年,屢易醫不癒。

 余最後診視,謂病家曰:『群醫之案不一、今我姑置病因不論,止投以一神方,服之不怠,則病可得間』,即以『茯苓甘草湯』加『龍骨』『梅花蠣』與之,日漸有效。

 淹久之病,半年全愈,病家欣(ㄅㄧㄢˋ)不勝。

 此非奇藥異術而能起沉痾﹝disease﹞痼疾者,蓋為在漢以上之方藥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