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七十三條:發汗﹝sweating﹞,病不解,反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本條為陽虛惡寒﹝aversion_to_cold﹞之治法。

>【解曰】:

 病有發汗﹝sweating﹞之後反見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陽虛故也。

 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之。

 發汗﹝sweating﹞,病不解,並未指明為何種病證,以本方推測之,為一切生理機能反常所起之病證。

 發汗﹝sweating﹞之後,反見惡寒﹝aversion_to_cold﹞,可見病前原無惡寒﹝aversion_to_cold﹞一症,其非表邪可知。

 其病不解,亦可知其病非外感,為泛論生理機能反常之病證。

 如勞倦能成為發熱﹝fever﹞頭痛﹝Headache﹞,亦能成為一身疼痛;傷食能成為發熱﹝fever﹞頭痛﹝Headache﹞、腹痛、氣逆、肢冷;精神上猝受刺激,亦能成為頭痛﹝Headache﹞、發熱﹝fever﹞氣逆、肢冷等證。

 此皆為生理機能起反常所致,稍稍休養即復。

 醫者認為感冒而發其汗,藥不中病,故病仍不解,反傷其陽而為惡寒﹝aversion_to_cold﹞。

 惡寒﹝aversion_to_cold﹞為心臟衰弱﹝Cardiac_failure,CF﹞,心陽虛微之徵。 心陽虛則血運之力微,而血乃痹。

 本方「芍藥」即通血痹﹝Blood_impediment﹞,「附子」強壯心陽。

 本方「芍藥」分量與「甘草」等,含有治四肢攣急之意,以血痹﹝Blood_impediment﹞每從四肢起也。

 張隱庵曰:「夫發汗﹝sweating﹞所以解病也,今病不解,發汗﹝sweating﹞所以散寒,今反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裏氣本虛,而太陽之表陽復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芍藥』、『甘草』資中焦之血氣,『熟附』補內外之陽虛。」

 山田氏云:「病不解,不復常之謂,非謂表不解也。」

吉益氏曰:「『芍藥甘草附子湯』,其證不具也。

 為按其章曰:『發汗﹝sweating﹞,病不解,反惡寒﹝aversion_to_cold﹞』,是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附子』主之,而『芍藥』、『甘草』則無主證也。

 故此章之義,以『芍藥甘草湯』,腳攣急﹝hypertonicity_of_the_foot﹞者而隨此惡寒﹝aversion_to_cold﹞,則此證始備矣。」

>【本方之脈證、舌證】:以惡寒﹝aversion_to_cold﹞推測,當為脈遲或沉遲,舌質當淡。

>【本方之針法】:

 神闕﹝RN08,X﹞、氣海﹝RN06,X﹞、關元﹝RN04,X﹞。

 取「神闕﹝RN08﹞」或「氣海﹝RN06﹞」、「關元﹝RN04﹞」,灸治之以增強心力,溫通血管。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本方之主證】:

 東洞翁曰:「治『芍藥甘草湯證』而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

 《張氏醫通》曰:「本方治瘡家,發汗﹝sweating﹞成痙。」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痼毒沉滯,四肢攀急,難以伸屈,或骨節疼痛﹝joint_pain﹞,寒冷痙痹者。」

  又:「於此方加『大黃』,名曰:『芍藥甘草附子大黃湯』,治寒疝腹中拘急﹝hypertonicity﹞,惡寒﹝aversion_to_cold﹞甚,腰腳攣痛,睪丸焮腫,二便不利者,有奇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不僅治發汗﹝sweating﹞後之惡寒﹝aversion_to_cold﹞,且治『芍藥甘草湯證』而屬於陰位者。

  又以『附子』代『草烏頭』,善治蟲積痛。

  又活用於治疝或痛風﹝gout﹞、鶴膝風﹝arthrosis_like_crane_knee﹞等,自痛風﹝gout﹞以至鶴膝等,有所謂以綿包足之冷者,皆有效。

 凡下部之冷專在腰者,用『苓薑朮甘』:治之;其專在腳者,用此方治之。

  又濕毒之後足大冷者亦用之,若有餘毒者,可兼用『伯州散』。

 (方附篇後)」

 湯本氏曰:「本方可治腰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sciatica﹞、關節強直﹝ankytosis﹞等。」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