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清‧周學海)

 卷上:

 三陽、三陰分經名義:

 經也者;分野之謂也。猶孟子所謂經界。在人身謂之部位。無專物而命物者也。部位既定。

 於是筋與脈之

行于太陽、少陰之部者:命曰太陽之筋。

 太陽之脈。少陰之筋。少陰之脈。

行于陽明、太陰之部者:命曰陽明之筋。

 陽明之脈。太陰之筋。太陰之脈。

行于少陽、厥陰之部者:命曰少陽之筋。

 少陽之脈。厥陰之筋。厥陰之脈。

 故靈樞》《經脈經筋兩篇。並冠以經者:以筋之與脈。皆分經而行。非筋脈之外。別有所為經也。

 大者為經。支者為絡。以脈之大者。

 各據專部。

 故得獨被以經之名。非以經絡相對。屹然二物也。

 然則三陰、三陽。

 果本于何義而有此名也。曰本於天地四象也。

 《陰陽離合論》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大衝。

 大衝之地:名曰少陰。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由此觀之。

前曰陽明者:陽者:表也。明者:盛也。耳目之精。手足之用。皆聚於前。

 故曰:陽明。其裏太陰。人身背為陽。腹為陰。居腹之裏。

 故曰:至陰。

後曰太陽者:太者:至也。陽者:表也。居背之表。而又為耳目手足之所不及。在人身為至遠。

 故曰:太陽。遠之也。其裏少陰。少者:小也。居背之裏。稍近於前。

 故曰:少陰。

兩側曰少陽者:分據兩側。部位狹隘。

 故曰:少陽。其裏厥陰。厥者:逆也。前後之交。兩氣相觸故也。

 是故陰陽者:表裏之雅名。太少厥陰者:前後兩側之雅名耳。

 三陽經之氣血。亦營運于三陰。

 三陰經之氣血。亦營運于三陽。

 不得以表裏分經之陰陽。為氣血本性之陰陽也。氣血之陰陽。

 當各從其臟腑之本體求之。與分經之陰陽。兩不相涉者也。

 故《至真要大論》曰:

 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謂以四象陰陽之名。命於六氣。

 以六氣陰陽之名。命於人身上下表裏之處。處即經之義也。

 蓋天下無無名之物也。必分立諸名。而後便於討論病機焉。

 言者:討論之謂也。由是推之。

命燥金曰陽明。濕土曰太陰。特假其名而已。

 非燥金之氣屬陽。濕土之氣屬陰。而居前也。

命寒水曰太陽。君火﹝sovereign_fire﹞曰少陰。亦假其名而已。

 非寒水屬陽。君火﹝sovereign_fire﹞屬陰。而居後也。

命相火﹝ministerial_fire﹞曰少陽。風木曰厥陰。亦假其名而已。

 非相火﹝ministerial_fire﹞屬陽。風木屬陰。而居兩側也。

總之三陰、三陽分經。只是人身分野之空名。非如筋脈之有專物也。

 邪在分野。是為腠理﹝striae_and_interstitial_space﹞。是為表病。

 故無論三陰、三陽。

 當其邪在分野。

 見證只在軀殼之外。必其邪入經脈。

 見證乃及臟腑之中。其有未入經脈。

 遽見裏證者:是邪氣直中三焦也。三焦者:裏之分野也。

 三陰、三陽者:外之分野也。

分野者:衛之部也。經脈者:營之道也。

 此義諸家發明。不一而足。

 西醫解剖。見無所為六經者:便誚中醫誕妄。而不自知其疏陋也。

 略看醫書小本。便肆狂吠。中國士子且然。于西醫乎何責?

 《易》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至哉言乎。聖人通于天地萬象之本。無不可以陰陽者也。如高下之升降浮沉也。

 前後之向背表裏也。往來之順逆也。

 清濁寒熱也﹝cold_and_heat﹞。牝牡雌雄也。

 凡屬對待之象。皆可命以陰陽之名。

 豈特分經而已哉。

 即心肺為陽。肝腎為陰。脾胃六腑為至陰。亦陽清陰濁之一端耳。

 清者多靜而居裏濁者多動而居表。

 故又有陽濁陰清之說。

 若不開拓心胸。洞見本原。而欲執一義以印萬象。亦安往而不窒乎。

 萬象可通於一義而不能拘於一義者也。

 有體之陰陽。有性之陰陽。有氣之陰陽。

 有象之陰陽。有數之陰陽。有部位之陰陽。

 有功用之陰陽。有角立之陰陽。有相生之陰陽。

 有交變雜錯之陰陽。

 故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萬。

 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