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藏經》(東漢‧華佗) |
卷上: |
寒熱論 第七: |
人之寒熱往來者﹝alternate_attacks_of_chill_and_fever﹞,其病何也? 此乃陰陽相勝也。 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
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 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 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 發熱于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發熱于上,則陽中之陽邪也。 寒起于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于下,則陰中之陰邪也。 寒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熱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陽邪也。 寒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陰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 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 陰病難治,陽病易醫。 診其脈候,數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數在下,則陰中之陽也。 遲在上,則陽中之陰也;遲在下,則陰中之陰也。 數在中,則中熱;遲在中,則中寒。 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 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陰陽者,人之根本也。 未有不從天地陰陽者也。 從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熱之又熱者生。 《金匱大要論》云: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 從逆之兆,亦在乎審明。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