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寒明理論》戰慄﹝tremor﹞:

傷寒戰慄﹝tremor﹞。何以明之?

戰慄者﹝tremor﹞。形相類而實非一也。合而言之。戰慄﹝tremor﹞非二也。析而分之。有內外之別焉。戰者身為之戰搖者是也。栗者心戰是也。戰之與栗。內外之診也。昧者通以為戰慄﹝tremor﹞也。通為戰慄﹝tremor﹞。而不知有逆順之殊。

 《經》曰: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者。即此觀之。戰之與栗。豈不異哉。戰之與振。振輕而戰重也。戰之與栗。戰外而栗內也。戰慄者﹝tremor﹞。皆陰陽之爭也。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也。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則戰。戰退正勝而解矣!

 《經》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其人本虛。是以發戰者是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戰其愈者也。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栗。栗為甚者也。

 《經》曰:陰中於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方其裏氣不守。而為邪中于正氣。正氣怯弱。故成栗也。戰者正氣勝。栗者邪氣勝也。傷寒六七日。欲解之時。當戰而汗出。其有但心栗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似此證多不得解。何者?

 以陰氣內盛。正氣太虛。不能勝邪。反為邪所勝也。非大熱劑。與其灼艾。又焉得而禦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答案

戰慄﹝tremor﹞:

 

戰汗時,全身戰慄﹝tremor﹞而無汗出者,多因:※※A、經氣不暢;※※B、腠理密閉;※※C、津液虧乏;※※D、中氣虧虛

 

溫病中,戰汗的表現是:※※A、全身顫抖的同時並見汗出;※※B、寒甚戰慄﹝tremor﹞,身體壯熱並見出汗;※※C、先見寒甚顫抖,繼見高熱﹝hyperpyrexia﹞,然後汗出熱退;※※D、病人突然全身戰慄﹝tremor﹞,繼之出現全身出汗

【A】

溫病津氣損傷可見:※※A、  汗出氣短,體倦神疲,脈細無力;※※B、汗出淋漓,四肢逆冷,面色蒼白,脈微細欲絕;※※C、發熱而時有汗出,汗出熱減,繼而複熱;※※D、壯熱汗出煩渴,苔黃;※※E、突然全身戰慄﹝tremor﹞繼而汗出

【D】

濕熱鬱蒸氣分可見:※※A、  汗出氣短,體倦神疲,脈細無力;※※B、汗出淋漓,四肢逆冷,面色蒼白,脈微細欲絕;※※C、發熱而時有汗出,汗出熱減,繼而複熱;※※D、壯熱汗出煩渴,苔黃;※※E、突然全身戰慄﹝tremor﹞繼而汗出

【C】

下焦蓄血﹝blood_stasis﹞之證可用:※※A、  汗出氣短,體倦神疲,脈細無力;※※B、汗出淋漓,四肢逆冷,面色蒼白,脈微細欲絕;※※C、發熱而時有汗出,汗出熱減,繼而複熱;※※D、壯熱汗出煩渴,苔黃;※※E、突然全身戰慄﹝tremor﹞繼而汗出

 

「陽虛則外寒」指寒邪襲表,【衛表營衛失和】,【陽虛陰盛】而產生的惡寒﹝aversion_to_cold﹞戰慄﹝tremor﹞症狀。

【B】

惡寒﹝aversion_to_cold﹞戰慄﹝tremor﹞與高熱﹝hyperpyrexia﹞交替發作,發有定時,此為:※※A、少陽病;※※B、瘧疾;※※C、熱入血室﹝heat_invading_blood_chamber﹞;※※D、陽明病;※※E、表寒證。

【D】

下列哪項不是亡陽脫汗的症狀:※※A、冷汗淋漓;※※B、面色蒼白;※※C、四肢厥冷;※※D、惡寒﹝aversion_to_cold﹞戰慄﹝tremor﹞;※※E、脈微欲絕。

【C】

如下哪項是戰汗的臨床表現:※※A、時時汗出,動則尤甚;※※B、睡中汗出,醒來而止;※※C、大汗淋漓,肢冷息微;※※D、發熱﹝fever﹞煩渴,戰慄﹝tremor﹞而汗;※※E、蒸蒸汗出。

【B】

病勢沉重,先見身戰慄﹝tremor﹞抖動後汗出稱為:※※A、蒸汗;※※B、戰汗;※※C、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D、盜汗﹝night_sweat﹞;※※E、冷汗。

【C】

外感病惡寒﹝aversion_to_cold﹞戰慄﹝tremor﹞後汗出熱退,脈靜身涼者為:※※A、表邪入裏;※※B、邪盛正餒;※※C、邪去正複;※※D、汗出亡陽;※※E、真熱假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