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卷首

仲景微旨九章:

寒溫異氣:

傷寒溫病﹝warm_disease﹞,各不同氣。

 《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陽強不能密,陰氣令絕,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金匱真言論》: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清者,春不病溫。

 冬傷于寒,即冬不藏精之變文也。

 陽生于春而長子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冬時地下之溫暖者,陽氣之密藏也,人于此際,宜順天時,以藏陽氣。

 蟄藏者,腎精之職,精密則陽藏矣。

 冬不藏精,陽氣疏泄,天當極寒之際,人行盛署之令,相火﹝ministerial_fire﹞炎蒸,精液消亡,是謂冬傷于寒。

 此緣冬時腎精不秘,陽飛火騰,傷其寒水蟄藏之令氣,非感冒寒邪,冬時不病也。

 一交春夏,木火司氣,內熱愈增,偶因風露侵傷,鬱其內熱,則為溫病﹝warm_disease﹞,春為溫病﹝warm_disease﹞,夏為熱病,時令不同。

 名目雖殊,實一證也。

 病因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而根原內傷,感在經絡而傷在臟腑,故病傳三陽即內連三陽之腑,病傳三陰即內連三陰之臟。

 在臟在腑,但熱無寒,以其原有內熱,因表鬱而裏發也。

 六日經盡,則臟腑經絡表裏皆熱,故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也。《素問·熱論》語。

傷寒中風﹝stroke﹞,本無內熱,但因風寒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而發,病在經絡,不在臟腑。

 陽盛而後傳陽明之腑,陰盛而後傳太陰之臟,其視溫病﹝warm_disease﹞之熱自內發者不同。

 而病傳陽腑則為熱,病入陰臟則為寒,名曰病入,實裏氣之自病也。

 其視溫病﹝warm_disease﹞之表裏皆熱者亦不同也。

叔和混熱病于傷寒,叔和敘例,引熱病之文以釋傷寒,寒熱始混。

 遂啟後來傳經為熱之訛,注傷寒者數十百家,無不背仲景而遵叔和。

 一論之存,遺禍千古,此雖叔和之謬,而實後人之愚。

 仲景《傷寒》,昭如日星,後人一字不解,無怪其狐惑于邪說也。

 仲景而後,醫法失傳,非第傷寒,雜病亦爾。

 祖派已訛,孫支愈謬。

 庸妄接踵,不可勝數也。

傳經大凡:

傷寒傳經,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日傳一經,亦與溫病﹝warm_disease﹞相同。

 所謂發于陽者,七日癒,發于陰者,六日癒,一定之數也。

 六日經盡,邪退正複,汗出而解,傷寒之常。

 其與溫病﹝warm_disease﹞不同者,溫病﹝warm_disease﹞邪感于經絡,而熱生于臟腑,傷寒中風﹝stroke﹞,原無裏邪。

 不必定傳臟腑;陽旺而後傳腑,陰旺而後傳臟,名曰傳腑傳臟,實臟腑之自病也。

 此不同也。

太陽經所謂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此不傳三陰之臟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此不傳陽明之腑也。

 少陽篇所謂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此不傳陽明之腑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此不傳三陰之臟也。

傷寒中風﹝stroke﹞,不傳臟腑則有之,無不傳經之理。

 程氏以為傷寒不傳經,果不傳經,則仲景所謂發于陽者,七日癒,發于陰者,六日癒,太陽病﹝taiyang_disease﹞,頭痛﹝Headache﹞至七日以上自癒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諸語,不盡相刺繆乎?

 人之裏氣無虧,二三日內,或經傳陽明而汗解,或經傳少陽而汗解,亦偶爾見之。

 此不過千百之十一,未可以概尋常傷寒之家也。

解期早晚:

傷寒六經既盡,自然汗解,其六七日後經盡而不解者,此非陽盛而入腑,即陰盛而入臟也。

 程氏以為傷寒無定經,而其傳其解,亦無定日。

 或從太陽而陽明,或從太陽而少陽,不必捱經。

 或數日方過陽明,或數日仍在太陽,不必刻期。

 或從太陽而解,或從陽明而解,不必遍周。

 此皆入腑之病,而誤以為經病,故議論悖繆如此。

表邪汗解則已,未經汗解,則經熱內鬱,日積日盛,明日自當傳于陽明,後日自當傳于少陽,六日六經,必然之事。

 以六經部次相捱,經熱不泄,勢必捱經而內傳,安有數日猶在太陽,數日方過陽明之理。

 更安有或從太陽而陽明,或從太陽而少陽之理。

 更安有或從太陽而解,或從陽明而解之理。

 惟入腑入臟,則傳無定所,解無定期,邪盛則傳,正複則解耳。

程氏較傷寒諸家,稍有幾微之明,而誤以裏病為經病,其與病傳病解之際,語語悖繆。

 他如節庵、嘉言輩,則夢魘之人耳。

寒熱死生:

溫病﹝warm_disease﹞在臟在腑,總是內熱,傷寒中風﹝stroke﹞,原無內熱,臟腑和平,寒熱不偏,營衛不至內陷,故六經既盡,自能汗解。

 陽盛則腑熱內作,從此但熱而不寒,陰盛則臟寒裏動,從此但寒而不熱。

 入腑入臟,則營衛內陷,死機攸伏,解無定期矣。

陽盛而腑熱則吉,其死者,陽亢而失下也;明盛而臟寒則凶,其生者,陰退而用溫也。

 陽生陰殺,顯見之理。

 後世庸工,乃至滋陰而伐陽。

 瀉火而補水。

 一臨傷寒,先有傳經為熱之語橫塞胸中,至于證脈陰陽,絲毫不解,人隨藥死,枉殺多矣,

營衛殊病:

肝司營血,肺司衛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而總統于太陽之一經者,乙太陽在六經之表,主一身之皮毛故也。

風則傷衛,衛秉肺金之氣,其性清降而收斂,得風邪﹝wind_pathogen﹞之疏泄,而衛氣愈斂,則營鬱而發熱。

 裏陽素旺者,多傳陽明之腑,裏陽非旺,不入腑也。

 寒則傷營,營秉肝木之氣,其性溫升而發散,得寒邪之束閉,而營血愈發,則衛鬱而惡寒。

 裏陰素旺者,多傳太陰之臟,裏陰非旺,不入臟也。

 陰陽均平,不入臟腑,營衛無內陷之路,是以經盡而汗解。

太陰主營,陽明主衛,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原也。

 營血之不陷者,太陰之旺,衛氣之不陷者,陽明之旺,太陰虛則腑熱作而營氣陷,陽明虛則臟寒動而衛氣陷。

 衛氣陷者,陽複則生,陰勝則死,營氣陷者,陰複則生,陽勝則死。

 陰陽勝複之中,生死攸關,不可不察也。

六經分篇:

《傷寒》六經分篇,豐皆經病也。

六經之病,總統于太陽一經,其不入臟腑,而但在經脈者,雖遍傳六經,而未經汗解,則必有太陽之表證。

 既有太陽表證,則不拘傳至何經,凡在六七日之內者,中風﹝stroke﹞俱用桂枝,傷寒俱用麻黃。

 此太陽之經病,而實統六經之經病,不須另立六經之法也。

 惟陽盛亡陰而入陽明之腑,陰盛亡陽﹝yang_exhaustion﹞而入太陰之臟,池經之裏證已作,而太陽之表邪未罷,此在太陽,則為壞病,而在諸經,則為本病。

 故于太陽,立壞病之門,而于太陽之外,又設諸經之篇。

陽明篇,全言腑病。

 陽明之經病,如葛根湯證,乃腑病之連經,非第經病也。

 若桂枝、麻黃二證,則太陽之所統,而復述于陽明者也。

三陰篇,全言臟病。

 太陰之桂枝、少陰之麻黃細辛、厥陰之麻黃升麻諸證,皆臟病之連經,非第經病也。

少陽篇,半言臟病,半言腑病。

 少陽居半表半裏之中,乃表裏之樞機,陰陽之門戶,陽盛則入腑,陰盛則入臟。

 少陽之經病,如小柴胡湯證,乃臟病腑病之連經,非第經病也。

 蓋其胸脇痞硬,是陽明、太陰俱有之證,緣其臟腑脹滿,雍礙膽經降路,經腑鬱迫,故心脇痞硬。

 而其寒熱往來﹝alternate_attacks_of_chill_and_fever﹞,吐利﹝simultaneous_vomiting_and_diarrhea﹞並作,寒多則太陰病﹝taiyin_disease﹞,熱多則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吐多則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利多則太陰病﹝taiyin_disease﹞。

 若但在少陽之經,而不內連于臟腑,不至如柴胡諸證之劇也。

 若麻黃一證,則太陽之所統,而復述于少陽者也。

六氣司令:

人有十二經,仲景《傷寒》但立六經者,從六氣也。

 少陰、少陽、陽明,手經司氣,而足經從化者也,厥陰、太陰、太陽,足經司氣,而手經從化者也。

 《傷寒》六經,皆言足經而不言手經,以足經周遍于身,其部大,手經只行兩手,其部小。

 其實兩經同氣,病則皆病,主其大者,以概小者,非足病而手安也。

 諸言四肢厥逆﹝reverse_flow﹞疼痛,則手亦在其內,未嘗不病也。

 足太陽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陽小腸之火從而化寒,手陽明大腸以燥金主令,足陽明胃之土從而化燥,手少陽三焦以相火﹝ministerial_fire﹞主令,足少陽膽之木從而化火,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之金從而化濕,手少陰心以君火﹝sovereign_fire﹞主令,足少陰腎之水從而化火,足厥陰肝以風木主令,手厥陰心包之火從而化風,此六經之常也。

 病則太陽是寒,陽明是燥,少陽是火,太陰是濕,厥陰是風,而惟少陰則不從熱化而從寒化。

 以火勝則熱,水勝則寒,病則水能勝火而火不勝水,故從壬水而化寒,不從丁火而化熱也。

 至于陽明,陽盛則從庚金而化燥,陰盛則從己土而化濕,不皆燥盛也。

 陽明上篇,是燥盛者,陽明下篇,是濕盛者。

 至于少陽,陽盛則火旺而傳腑,陽虛則火衰而傳臟,不皆火勝也。

一氣獨勝:

六氣和平,則一氣不至獨勝,諸氣敗北,一氣獨勝,故見一腑一臟之病。

陽莫盛于陽明,陰莫盛于少陰,曰陽明之為病﹝yangming_disease﹞,是少陰水負而趺陽﹝instep_yang﹞土盛者也,曰少陰之為病﹝Shaoyin_disease﹞,是趺陽﹝instep_yang﹞土負而少陰水勝者也。

土勝水負則為順,水勝土負則為逆。

 陽明腑病,是土勝之證,三陰臟病,是水勝之證,燮理陰陽,補瀉水土之奧,仲景既沒,後世庸工,一絲不解也。

篇章次第:

《傷寒》次第,亂于叔和,《傷寒》之亡,亡于次第紊亂而下士不解也。

 使次第非亂,則《傷寒》雖玄,讀之不過二三年,無不解矣。

僕于破裂紛亂之中,條分縷晰,複其次第之舊。

 縱與仲景篇次來必悉合,然而源委明白,脈絡清楚,《傷寒》之理著,仲景之法傳矣。

叔和而後,注《傷寒》者數十百家,著作愈多,而《傷寒》愈亡。

 其中惟郊倩程氏頗識傷寒、溫病﹝warm_disease﹞之殊,傳經為熱之訛,而于三陰之病,亦稍有解悟,較之前人,可謂庸中嬌嬌者矣。

 惜理障太多,疑叢滿腹,其所解者百分之一,至于仲景全理,未始升堂而睹奧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