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匱鉤玄》附錄-三消之疾燥熱勝陰:

嘗讀劉河間先生三消之論,始言天地六氣五味,以配養人身六味五臟,而究乎萬物之源;終引《內經》論渴諸證,以辯乎世方熱藥之誤。

 此比物立象,反復詳明,非深達陰陽造化之機者,孰能如是邪。

 請陳其略:夫經中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結熱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因小腸痹熱而渴者,有因傷飽肥甘而食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天熱而渴者,有因傷害胃幹而渴者,有因腎熱而渴者,有因痛風﹝Gout﹞而渴者。

 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為燥熱之疾一也。

 三消之熱,本濕寒之陰氣衰,燥熱之陽氣大甚,皆因乎飲食之餌失節,腸胃乾涸,而氣液不得宣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鬱甚;或因久嗜鹹物,恣食炙爆,飲食過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實熱結于下焦,虛熱血氣不能制,實熱燥甚於腎,故渴而不飲。

 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diabets﹞。

 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消瘦者,名曰消中。

 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

 此三消者,其燥熱同也。

 故治疾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一身津液之衰。

 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

 豈不以滋潤之劑,養陰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

 何故?

 洩漏消渴﹝diabets﹞,多者不知其書,謂因下部腎水虛,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實熱而多煩渴,下虛冷而多小便。

 若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尤難治也。

 但以暖藥補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癒也。

 籲!

 若此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

 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

 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

 若腎水陰虛﹝yin_deficiency﹞,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yin_deficiency﹞,而上下俱熱矣。

 以彼人言,但見消渴﹝diabets﹞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也。

 且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心;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

 今腎水既不能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暗哉。

 彼不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

 故陽實陰虛﹝yin_deficiency﹞,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

 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

 此又不知消渴﹝diabets﹞小便多者,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於外,以養乎百骸。

 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多飲水入於腸胃之內,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

 水液既不能滲泄浸潤於外,則陰燥竭而無以自養,故久而多變為聾、盲、瘡瘍﹝sore_and_ulcer﹞、痤﹝acne﹞、痱﹝Miliaria﹞之類而危殆。

 其為燥熱傷陰也,明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