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學傳心錄》氣有九論: |
氣者,一身之主。 內無七情所傷,外無寒暑所犯,則一氣周流百骸疏暢。 如有七情所干、寒暑所犯,則疾病生焉。 《內經》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寒則氣收,熱則氣泄,九氣不同,為病亦異。 張子和論之詳矣,予不復論。 如以氣虛、氣實論之,夫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 氣虛為病,或精神短少,或倦怠嗜臥,或少進飲食,或眩暈,或痿躄﹝flaccidity_diseases﹞,或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或泄瀉,或遺脫,諸病生焉。 審其症候,診其脈息,果然氣虛,則人參、黃芪、白術之類必當用用也。 若夫心痛、脇痛﹝Hypochondriac_Pain﹞、小腹氣痛,此則邪氣阻遏①,正氣不行,故作痛耳。 邪氣何也? 或寒、或熱、或痰、或食、或血是也。 法當先去其邪,則正氣流通,痛不作矣。 大抵氣屬陽,調氣之藥必用溫散,如沉香、木香、丁香、茴香、藿香、白豆蔻、陳皮、香附、砂仁之類。 如病日久,則氣從火化,而溫熱之劑,又不可單投,必以黃芩、黃連、梔子之類為主,少加熱藥為之嚮導。 又聞,氣者血之先,血者氣之配,氣既病焉,則血不得以獨利,故亦從而病焉。 是以治氣藥中必加理血之品,如當歸、芍藥、川芎、紅花、桃仁之類。 |
①遏:音,ㄜˋ;音同扼。阻止。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