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學傳心錄》中暑﹝heat_stroke_and_sunstroke﹞有動靜之異:

夏至日後,病熱為暑。

 張潔古曰:動而得之為中暍,靜而得之為中暑﹝heat_stroke_and_sunstroke﹞。

 東垣曰:日中勞役而得者謂之中暍,避暑於深堂而得者,謂之中暑﹝heat_stroke_and_sunstroke﹞。

 中暍之病,其因勞役於外,日光曝其皮膚,熱氣入於鼻竅,肺經受傷,其症身熱頭疼﹝Headache﹞、灑然毛聳、微寒、口開齒燥、舌苔、煩渴,治宜人參石膏知母湯。

 其由安處家庭,行走閭巷,驀然鬱熱薰蒸,口吸暑氣,心包絡受傷,其症煩渴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面垢脈虛,或腹疼吐瀉,或嘔噦燥悶,重則昏不知人,治宜香薷飲。

 ①張潔古:名元素,金、易州人(即河北省易縣)。著有《珍珠囊引經佐使》、《病機氣宜保命集》、《臟腑標本藥式》、《醫餘啟源》及《潔古家珍》等書。

 ②暍:音,ㄏㄜˋ;音同賀。中暍:中熱。亦即中暑﹝heat_stroke_and_sunstroke﹞。

 ③聳:音,ㄙㄨㄥˇ;高突的意思。如聳直。

 ④驀:音,ㄇㄛˋ;音同末。突然。

人參石膏知母湯:

 石膏、知母、甘草、人參、粳米。

香薷飲:

香薷飲厚樸,扁豆黃連撮,中暑﹝heat_stroke_and_sunstroke﹞腹中疼,吐瀉陰陽搏。

十味香薷飲:

十味香薷飲,(人)參、(黃)芪、(白)術、茯(苓)、陳(皮),(厚)樸、甘(草)、(木)瓜、扁豆,清暑健脾經。

六和湯:

六和湯(茯)苓、(白)術、(人)參,(香)薷、藿(香)、扁(豆)、砂仁,半(夏)、甘(草)、(木)瓜、杏(仁)、(厚)樸,霍亂﹝cholera﹞暑傷神。

生脈散:

生脈散人參,五味(子)、麥冬尋,清心除肺熱。補氣﹝tonifying_qi﹞又生津。

清暑益氣湯:

 益氣(湯)、(當)歸、黃(芪)、橘(皮),(白蒼)二術、甘(草)、青(皮)、(黃)柏,人參、麥(冬)、(五)味、升(麻),葛根、神曲、澤(瀉)。

按:中暑﹝heat_stroke_and_sunstroke﹞、中暍、中熱,名雖不同,實系一症。

 由於機體的差異,工作於烈日之下,活動過度,濕隨汗去,無濕而多熱;恣意納涼,又不活動,濕邪為重,故治法不同。

 這就是張潔古所說的動而得之、靜而得之的區別。

 香薷飲之用,應以暑症無汗或兼有外感者為宜,自汗者﹝spontaneous_sweating﹞當考慮不用。

 讀者應參考《濕病條辨》暑溫伏暑等治法。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