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府證-潮熱、譫語、腹痛、便秘: |
痘粒外發,全賴陽明之旺,陽氣太盛,則自陽明之經而入陽明之腑。 寒疫陰盛而入臟者多,陽盛而入腑者少,痘病之死,皆由陰盛而陽陷也。 |
陽盛入腑,萬不一死,是為上吉。但腑燥便結,陽氣過亢,亦當滋其腸胃,以救臟陰,不可輕用承氣。 |
傷寒表證未解,誤服下藥,陷其表陽,則生結胸心痞諸變,寒疫亦然。 |
痘病衛氣升達,最忌表陽內陷,承氣之證,未易多見也。 |
設其譫語潮熱,腹痛便澀,恐其土燥陰亡,不得不瀉,則以承氣而加滋潤之藥下其糟粕,以瀉胃熱而不至傷其精氣。 |
自①非然者,硝黃枳樸,寒瀉脾胃之劑,不宜孟浪也。 |
蓋大人寒疫,而傳胃腑,胃陽郁發,毛理蒸泄,表寒盡解,全是內熱。 |
汗去土焦,燥糞堵塞,不用攻下,胃火燔蒸,無從渫②越。恐三陰枯搞,精液消亡,故有緩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條。 |
小兒寒束表密,汗液未亡,金土燥熱,不至如大人之甚。 緩攻之疾,固宜詳審,急下之病,更當斟酌。 |
以承氣之法,能亡陽盛之微陰,最瀉陰盛之微陽。 小兒一線生陽,甚易撲滅,而痘 |
粒發達,專憑胃氣,倘其一下而衛陷,則大事壞矣。 |
天地蓯蓉湯: |
生地﹝三錢﹞、天冬﹝二錢﹞、甘草﹝一錢,生﹞、肉蓯蓉﹝三錢﹞、麻仁﹝二錢,炒,研﹞、白蜜﹝半杯﹞、阿膠﹝二錢,炒,研﹞、當歸﹝二錢﹞; |
流水煎一杯,分服。 |
治陽明腑證,胃燥便結,不必攻下者③。 |
傷寒表寒未解,無服承氣之法,服則表陽必陷,禍變即生。 小兒痘病,以不得汗泄,故衛氣鬱沖,而發顆粒,無表解出痘之理。 |
而痘粒升達,全恃衛氣,衛氣發越,專賴胃陽。 一服下藥,胃陽敗瀉,衛氣必陷,竊謂痘病,必無服承氣之法。 |
設其胃燥便結,確有下證,用蓯蓉滋潤腸胃,以滑大便,不可輒用寒瀉也。 |
小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
大黃﹝三錢﹞、厚樸﹝二錢,炒﹞、枳實﹝二錢,炒﹞、肉蓯蓉﹝三錢﹞、生地﹝三錢﹞、白蜜﹝半杯﹞;流水煎大半杯,分,熱服。 |
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
大黃﹝二錢﹞、甘草﹝一錢﹞、芒硝﹝二錢﹞、肉蓯蓉﹝三錢﹞、生地﹝三錢﹞、白蜜﹝半杯﹞;流水煎大半杯,分,熱服。 |
大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
大黃﹝三錢﹞、枳實﹝二錢﹞、芒硝﹝二錢﹞、肉蓯蓉﹝二錢﹞、生地﹝三錢﹞、白蜜﹝半杯﹞、厚樸﹝二錢﹞;流水煎大半杯,分,熱服。 |
痘病陽盛則吉,陰盛則凶,凡諸死證,皆由陰盛而衛陷,斷無陽旺而人亡者。 寒疫臟寒者多,腑熱者少,即其陽旺入腑,而表寒未解,亦無服下藥之法。 |
余謂痘家縱有承氣證,必不可服承氣湯,存此承氣三法,以備非常之變,非為尋常痘證設也。 |
乃有妖④魔下鬼,無知造孽,妄作《瑣言》、《正宗》諸書,以禍天下。 |
群愚貿昧,醉夢習之,動以大劑硝黃斃人性命。 |
天道神明,人不可以妄殺,此輩只可擔糞,何敢業醫! |
窮凶肆虐,罪大惡極,生無人誅,死逃鬼責,吾不信也! |
①自:假如也,與「非」連用。《左傳·成十六年》:「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內憂。」 |
②渫:音瀉。《說文》:「渫,除去也。」《文選·江賦》:「渫之以尾閭。」 |
③治陽明腑證,胃燥便結,不必攻下者:原作「治胃燥便結者」,據蜀本、集成本及本章正文改補。 |
④妖:原作「麼」,音同之誤,據蜀本、集成本改。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