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白散之注釋: |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傷寒論》) |
【註】 |
尾臺氏曰:「寒實結胸,無熱證者,白散之正證也。按『寒實結胸』以下與上文意義不相屬,疑錯簡。且白散與小陷胸湯,其主治本不同,豈可濫投耶。若非錯簡,則為後人之補綴無疑。」 |
丹波元堅曰:「《活人書》云『與三物白散』,無『小陷胸湯亦可用』之七字。蓋小陷胸湯為寒劑,無熱者所不宜也。由是觀之,則本條當作『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可去『三物小陷胸湯』及『亦可服』之字句解之。寒實結胸者,病毒結實於胸廓,地位雖無異於結胸,但非如彼之由水熱二毒凝結而成,是由內陷之熱氣為固有之水毒寒化,故無如彼之舌上燥而渴,或日晡所潮熱等熱候,故雖與甘遂同為水毒瀉下之峻藥,但用反於彼者以熱性之巴豆為主藥之本方也。」 |
《醫宗金鑒》曰:「結胸證,身無大熱,口燥不渴,則非熱實證,乃寒實也,與三物白散。」 |
丹波元堅曰:「如寒實結胸者,…此因膈間素有寒涎,邪氣內陷,相化為實,或有膈痛及心下硬等證,其勢連及於下而陽猶能維持者,故峻利之。」 |
以是可揣摩仲景之意矣。 |
《外臺》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金匱要略》) |
【註】 |
見桔梗湯條。 |
桔梗白散方: |
桔梗、貝母各3克,巴豆1克。 |
上三味為細末,混合,頓服1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
先輩之論說:治驗 |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毒在胸中,吐濁唾臭膿者。」 |
《方機》本方主治曰:「毒在胸咽不得息者。」 |
求真按:「白喉性呼吸困難者,此適例也。余用本病之血清無效,將欲窒息之小兒,與本方,得速效。」 |
《成績錄》曰:「一男子卒然咽痛,自申及酉(下午三點~七點),四肢厥冷,口不能言,若存若亡。眾醫以為必死,舉家頗騷擾,及戌時(下午七點~九點)迎先生往治。脈微欲絕,一身盡冷,呼吸不絕如線。急取桔梗白散二錢,調白湯灌之。下利五六行,咽痛殆減,厥復氣爽矣。乃與五物桂枝桔梗加大黃湯,須臾大下黑血,咽痛盡除。數日平復。」 |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男子,冬月發喘急,痰迫入咽,肩息欲死。用此方一錢,吐痰涎二三合而愈。」 |
一婦病小瘡,敷藥後,忽然遍身發腫,小便不利,心胸煩悶,喘鳴迫促,幾欲死。余用此方一錢,吐水數升。再飲而大吐下,疾苦立安。用前方五六日痊愈。 |
一男子咽喉腫痛,不能言語,湯水亦不下,有痰咳而痛不可忍。余使飲此方一撮,吐稠痰數升,痛忽愈。後用排膿湯而痊愈。 |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一士人久咳,午後微寒熱,人以為勞,飲食不美,半日臥床。經數醫後而迎余。至其家,未診時,聞咳聲,肺癰也。診之,脈非細數而浮大數,左膈間因咳嗽引痛,背邊亦隱隱痛,晝夜吐痰甚多,間有帶血者。云雖灸四花,服獺肝,無效。驗其痰,如米粥者,有膿也。乃雖告以肺癰而不信,投痰水中,說明痰膿之異,始信余言。與肺癰湯,兼用白散,二度,經數十日而愈。」 |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方不僅治肺癰,所謂幽癰,胃脘癰,及胸膈中有頑痰而胸背攣痛者,咳家膠痰纏繞,咽喉不利,氣息穢臭者,皆有效。」 |
求真:「按幽癰、胃脘癰者,可能是幽門或胃體部之膿瘍。又尾臺氏用本方於此等證者,可能是基於本方方後所云『膈下者瀉出』之關係。」 |
卒中風,馬脾風,痰潮息迫,牙關緊閉,藥汁不入者,取一字,吹鼻中,吐痰涎,咽喉立通。 |
求真按:「此是能利用自然門戶而收優良之偉效。」 |
肺癰用此方,當其咳逆喘急,胸中隱痛,黃痰頗臭時,而斷然投之,以掃蕩鬱毒,可以斷除根柢。若猶豫不決,持重曠日,毒氣浸潤,胸背徹痛,膿穢湧溢,極臭撲鼻,蒸熱柴瘦,脈至細數,則噬臍莫及矣。醫者不可不小心,又不可不放膽者,良有以也。 |
求真按:「如兵家有兵機,醫家亦有醫機。而得機與不得機者,成敗之所分,生死之所決也。苟得其機,生死極自在,非如小心放膽之問題也。」 |
《橘窗書影》曰:「一男子咽喉閉塞,不得息,手足微冷,自汗出,煩悶甚。急使迎余。余診曰:『急喉痹也,不可忽視。』製桔梗白散,以白湯灌入。須臾,發吐瀉,氣息方安。因與桔梗湯,痊愈。世醫不知此證,曾見緩治而急斃者數人。故記之,以為後鑒。」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