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湯之注釋: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傷寒論》)

【註】

與甘草湯而咽痛不瘥者,可與本方之意。以甘草湯不治之咽痛,其證候不僅由於急迫,是因咽喉內發赤腫脹,或化膿也。故加桔梗於甘草湯中以治急迫,並以治療器質的病變也。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咳而胸滿者,因咳而心下部膨滿之意。唾,與痰同義。出濁唾腥臭者,咯出有腥臭之濁痰也。又肺癰者,為咯出膿或膿血的病證之泛稱,包含現今之腐敗性及化膿性氣管炎,及急性肺炎、肺壞疽、肺膿瘍等證也。

在《金匱》,因本方與桔梗白散之主治相等而引起種種之議論。如尾臺榕堂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云云,此肺癰證之至劇至重者,雖與白散,猶且難求其效,況此方乎?《金匱》桔梗湯與《外臺》之桔梗白散證治正同,全屬錯誤,驗之事實,二方所主治、其病之輕重、治之緩急,自判然矣。」此說不為無理,但因此引起有桔梗白散證而無桔梗湯證之不合理之理點。故淺田氏曰:「若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嚴重之證候。若精氣耗損,不能攻者,宜桔梗湯。」由是觀之,二方之主治正同,恐其間解有虛實之差者,較為妥當耳。

桔梗湯方:

桔梗21.5克,甘草14.5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或冷服。

先輩之論說:

《聖惠方》曰:「喉痹腫痛,飲食不下者,宜服此方。…服後膿出即消。」

《和劑局方》曰:「如聖湯(求真按:『即本方也』)治風熱毒氣上攻咽喉,咽痛喉痹,腫塞煩悶,及肺癰咳嗽,咯唾膿血,胸滿振寒,咽乾不渴,時出濁沫,氣息腥臭,久久吐膿,狀如米粥。又治傷寒之咽痛。」

《預備百要方》曰:「治喉痹飲食不通欲死之方(求真按:『即此方也』),兼治馬喉痹(馬項長,故凡痹在項內,深而不見,腫連於頰,壯熱,吐氣數者是也)。」

《證治準繩》曰:「痘瘡初出咳嗽,到今未愈者,是肺中之餘邪未盡也,宜甘桔湯(求真按:『即本方也』)。」

求真按:「本方以祛痰作用為主,鎮咳作用為客也,不可誤。」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甘草湯證有腫膿,或吐黏痰者。」

又曰:「按,黏痰如膿者主之。」

求真按:「此說雖是,若不作有膿,或有膿血者亦主之,則不完。」

《方機》本方主治曰:「咽痛者(應鐘),咽中腫不能飲食者。肺癰(應鐘),癰疽(伯州或梅肉,初發者宜灸之),諸腫有膿者(伯州、梅肉)。」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肺癰出於《靈樞》、《素問》,隱隱而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此病初發,無異風邪咳嗽,引膈而咳痛,其痛處隱隱於左右之肋骨間。張戴人云限於左脅,余所見則不然。常有咳嗽而引釣痛,故用意不辨則誤矣。此證音聲發金鏽聲,又云水咳樣聲,類似於麻疹之咳。濁唾臭,其中有如米粥之團塊痰而似於膿,故投於水則膿沉形散而凝於底。有如米粥,間有帶血者,尤有腥臭。《醫燈續焰》曰:『試肺癰法。凡人覺隱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內沉者是癰膿,浮者是痰也。其人言語氣息頗臭,而自己亦覺臭氣,膈間且有弱痛,或背脊有隱隱微腫。』張戴人云:『有微寒熱,自汗盜汗而似勞瘵者,更其證脈浮洪,或大數,或滑數等,皆可治。…』此證之各證候,均以桔梗為主藥。」

求真按:「雖如南陽氏說,此證以桔梗為主藥,但亦有以薏苡仁為主藥者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