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辨證綱要: ﹝Outline_of_syndrome_differentiation_for_jueyin_disease﹞ |
【學習要求】 |
掌握厥陰病辨證提綱。 |
【原文】 |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①,心中疼熱②,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
【詞語解釋】 |
①、氣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氣上撞心,即病人自覺有氣上沖心胸部位。 |
②、心中疼熱:自覺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熱感。 |
【原文析義】 |
厥陰屬肝,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參與脾胃運化機能。 若邪入厥陰, 一方面氣鬱化火犯胃而為上熱, 一方面肝氣橫逆伐脾而為下寒,形成上熱下寒之證。 因氣鬱化火,灼傷津液,故而消渴; 厥陰之脈挾胃,上貫膈,胃熱循經上擾則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胃熱消穀,則嘈雜善饑; 土被木伐,脾氣虛寒,失於運化,則不欲飲食; 脾虛腸寒,蛔蟲上竄,故食則吐蛔。 本證屬上熱下寒證,治宜清上溫下法。 若醫見上熱而誤用苦寒攻下,則更傷脾陽,使下寒更甚,而下利不止。 |
本條消渴與太陽篇蓄水消渴不同。 厥陰消渴乃胃熱津傷所致,當伴有舌紅苔黃,心中疼熱等症,治宜清上溫下。 太陽篇蓄水之消渴,為膀胱氣化失常,不能布津上承所致,伴見小便不利、或發燒、脈浮等症,治宜化氣行水。 |
本條概括了厥陰為陰盡陽生之臟,發病易陰陽錯雜,寒熱混淆的特點,故可作為厥陰病的提綱。 但厥陰篇病變龐雜,本條難以涵蓋全面,故有注家提出以本條作為全篇提綱不夠周全的意見,可供參考。 |
【復習思考】 |
1、如何理解厥陰病提綱? |
2、如何區別上熱下寒證、蓄水證、陽明熱證口渴?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