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之腹證: |
由餘之經驗,芍藥、大棗、甘草之證,必診得肌肉之攣急,而就中成遊離狀態之腹直肌最能明確觸知之。 故若認為此肌肉攣急時,以之為三藥應用之目標,以此肌之攣急稱為三藥之腹證。 然含此三藥之桂枝湯證亦有腹直肌攣急之現象,則此三藥之腹證:即不能不謂為此方之腹證:也。 但如桂枝湯證,非瘀血性之腹直肌攣急,必現於右側,而左側不全攣急,即或攣急,亦較右側為輕,而於氣上衝之際,亦必沿右側而發而左側不見矣。 |
上說純屬理論,於實際上本方似當遵仲景所論,以脈證、外證為依據而應用之,不問腹證亦可,然不可先有成見也。 |
先輩之論說治驗: |
《方機》本方條曰:「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正證也。頭痛一證,亦當投以此方。若由咳嗽嘔逆而頭痛者,非此方所治也。惡寒、鼻鳴、乾嘔者,外邪之候也,此方主之。脈浮弱,或浮數而惡寒者,證雖不具,亦當用此方。浮數、浮弱者,蓋桂枝湯之脈狀也。」 |
汗、吐、下之後更增一證。發熱、汗出、身疼痛者,猶當用此方。若脈浮緊而疼痛者,則非此方所治也。 |
《成績錄》曰:「一小兒外襲衄血,門人某與麻黃湯,衄益多。先生診之,與以桂枝加桔梗湯,兼用黃連解毒散而愈。」 |
求真按:「用桂枝加桔梗湯,恐桂枝湯證之外,尚有咽喉痛也。 用黃連解毒散者,恐單用桂枝加桔梗湯之治衄血之作用,猶感不足故也。」 |
《方輿輗》曰:「痢疾初起,脈浮而有表證者宜發汗。 《論》曰:『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陰病,脈浮者,當發汗,宜桂枝湯。』 當以此二條為治利之準則。…吾國近來古醫方流行,痢疾專用葛根湯,可謂醫道闡明矣。雖然,此說一起,時醫遇痢疾初起,輒不詳察其脈證,概用葛根湯者,亦未必對也。蓋此證初起,有當發汗者,有不當發汗者。其當發汗者,有桂枝證、葛根證,豈宜一律固定乎?當發汗者,宜從太陰病脈浮雲雲條。又當下者,本少陰病自利清水云云條而治之。」 |
《生生堂治驗》曰:「一婦人患下利數年,不進食,形體羸瘦,肌膚甲錯,不能起臥。醫時以參、附、訶、罌之類治之。 先生診之曰:「《百合篇》所謂見於陰者,以陽法拯之者也。」乃與大劑之桂枝湯,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與百合知母湯,以穀食調理之,漸漸復原。」 |
《類聚方廣義》曰:「桂枝湯者,蓋經方之權輿也。 《傷寒論》資始於桂枝湯,雜病論發端於瓜蔞桂枝湯,必非偶然也。此書亦列以桂枝湯,為眾方之嚆矢。仲景之方凡二百餘首,其用桂枝者,殆六十方,其中以桂枝為主藥者,垂三十方,可見是方亦比其他諸方變化為最多也。」 |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題目 |
【D】 |
某患兒感冒,症見發熱﹝fever﹞輕,咳嗽重,微惡寒,有汗頭痛,鼻塞流涕,咽紅,舌苔薄黃,脈浮稍數,適用方劑是: A、桂枝湯; B、麻黃湯; C、銀翹散; D、桑菊飲; E、桑杏湯。 |
【B】 |
患兒2歲,患肺炎喘嗽反復不癒二周餘,低熱﹝low-grade_fever﹞起伏,咳嗽無力,多汗、四肢欠溫,面色晄白,納呆便溏,舌質偏淡,舌苔白滑,指紋淡紅而滯,在風關,治療應選: A、桂枝湯; B、人參五味子湯; C、四君子湯; D、補中益氣湯; E、以上都不是。 |
【D】 |
配伍中含有「寓斂于散」原理的方劑是: A、麻黃湯; B、川芎茶調散; C、牡蠣散; D、桂枝湯; E、生脈散。 |
【B】 |
麻黃湯與桂枝湯具有的相同功用是: A、解肌發汗; B、解表散寒; C、宣肺平喘; D、調和營衛; E、宣肺散表。 |
【D】 |
汗出惡風,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軟者,治宜選用: A、當歸六黃湯; B、牡蠣散; C、桂枝湯; D、玉屏風散; E、黃芪防己湯。 |
【E】 |
桂枝湯的組成藥味是: A、桂枝、麻黃、杏仁、甘草、生薑; B、桂枝、芍藥、生薑、大棗、人參; C、桂枝、芍藥、生薑、大棗、大黃; D、桂枝、生薑、大棗、甘草、杏仁; E、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 |
【E】 |
患者林某,女,49歲。平素經常感冒,現症見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肢體倦怠乏力,咳嗽咯痰無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浮,治宜選方是: A、參附再造丸; B、黃芪桂枝湯; C、補中益氣湯; D、玉屏風散; E、參蘇飲。 |
【C】 |
從組成藥物來看,小建中湯即桂枝湯: A、去芍藥倍甘草; B、去芍藥加飴糖; C、倍芍藥加飴糖; D、倍甘草加飴糖; E、倍甘草與芍藥。 |
【C】 |
桂枝湯中體現「調和營衛」的主要配伍藥對是: A、桂枝與甘草; B、芍藥與甘草; C、桂枝與芍藥; D、芍藥與大棗; E、桂枝與生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