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病本證: ﹝Major_syndrome_of_yangming_disease﹞ |
一、陽明病熱證:﹝Heat-syndrome_of_yangming_disease﹞ |
【學習要求】 |
掌握梔子豉湯證、白虎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豬苓湯證。 |
01、梔子豉湯證:﹝Syndrome_suitable_for_Gardeniae_and_Sojae_Praeparatum_Decoction﹞ |
【原文】 |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燒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①反讝語。若加溫針,必怵惕②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③者,梔子豉湯主之。﹝221﹞ |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④,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228﹞ |
【詞語解釋】 |
①、心憒憒:憒﹝音潰﹞,糊塗,昏亂。心憒憒,即形容心中煩亂不安之狀。 |
②、怵惕:怵﹝音觸﹞,害怕,恐懼。怵惕,即恐懼不安之狀。 |
③、舌上苔:指舌上有黃白薄膩苔垢。 |
④、饑不能食:言懊憹之甚,似饑非饑,心中嘈雜似饑,而又不能進食。 |
【原文析義】 |
此兩條論陽明病梔子豉湯證的證治。 |
221條論陽明熱證誤治後的諸種變證及下後餘熱留擾胸膈的證治,可分為兩段理解。自「陽明病」至「身重」為第一段,說明陽明病原有的證候。「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燒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由於證情比較複雜,因而有些注家認為是三陽合病,但細加分析,雖然個別脈證與太陽、少陽病證相近似,而實際並不相同。如「脈浮而緊」,一般多見於太陽表證,但從「發燒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等陽明病獨特證候分析,則知這是陽明熱實證的主要標誌。陽明邪熱熾盛,熱盛於外故脈浮,邪實於裏故脈緊。又如「咽燥口苦」酷似少陽病,但咽燥與咽乾的程度不同,咽乾僅是化熱之漸,咽燥則裏熱津傷的程度已經較重,再結合腹滿、惡熱等症來分析,則知「咽燥口苦」不是少陽,而是陽明裏熱,熱蒸於上,煎灼津液,不能上潮。至於「腹滿而喘」及「身重」,同樣是由於陽明熱盛所致,熱壅氣滯則腹滿而喘,熱傷元氣則身體沉重。總之,此乃陽明氣分邪熱熾盛之證,治當用清法,宜選用白虎湯之類。 |
自「若發汗」至「梔子豉湯主之」為第二段,說明誤治後的變證及熱擾胸膈的證治。由於「脈浮而緊」,非太陽病而是陽明熱盛,是以不可發汗。若誤用辛溫發汗,不但劫傷津液,而且辛溫助熱,反使火勢上炎,熱擾心神,故見煩亂不安,神昏譫語等症。脈緊非寒,是以不可施以溫針之法,若誤用溫針,則火氣內攻,心神被擾,陰不斂陽,心神不能內守,故驚惕不安,煩躁不得眠。雖有腹滿,尚未出現潮熱、手足濈然汗出等症,可知非陽明腑實之證,是以不可用下法。若誤用下法,必然損傷胃氣而致胃中空虛,邪氣乘虛而入,無形之熱歸併於胸膈之間,熱擾胸膈,故出現心中懊憹,心煩鬱悶而無可奈何之狀。所謂「舌上苔」,是指舌苔薄黃,或黃白相兼,為熱擾胸膈,邪熱不盛的表現。由於證屬熱擾胸膈,郁而不宣,因而當以梔子豉湯清宣胸膈之鬱熱。 |
228條則是對陽明熱鬱胸膈梔子豉湯證證治的補充,進一步闡明陽明病早用攻下,以致熱鬱胸膈的證治。「其外有熱」,指體表仍有發燒;「手足溫」,表明熱勢尚不太盛;「不結胸」,一則說明沒有心下痞硬疼痛之證,二則排除了誤下可能導致的結胸證。因「心中懊憹」既是熱擾胸膈梔子豉湯證的主證,但也可見於結胸證:﹝參見134條﹞,是以「不結胸」在這裏頗有鑒別診斷的意義。熱擾胸膈,故嘈雜易饑;胃氣呆滯,故不能食;鬱熱上蒸,故「但頭汗出」。「饑不能食,但頭汗出」,又補充了221及太陽篇諸條所述梔子豉湯證的不足。 |
綜上所述,梔子豉湯證主要脈證為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舌苔薄黃;病機為熱擾胸膈;【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為清宣鬱熱;方用梔子豉湯。 |
學習陽明病篇梔子豉湯證,須與太陽病篇變證中梔子豉湯證諸條互參。兩者雖來路不同,表現不一,但熱鬱胸膈的病機相同,故異病同治,也是《傷寒論》辨證論治思想的具體體現。 |
【辨證提要】 |
【辨證要點】: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舌上苔﹝舌苔薄黃﹞。 |
【病機﹝pathogenesis﹞】:熱擾胸膈。 |
治法清宣鬱熱。方用梔子豉湯。 |
【疑難點擊】 |
《醫宗金鑒》認為221條之原有證為三陽合病:「此條承前條﹝按:指189條﹞互發其義,以明其治也。前條表證居多,戒不可誤下;此條表裏混淆,脈證錯雜,不但不可以誤下,亦不可誤汗也。」﹝《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
魏念庭認為228條「其外有熱」為表未解,用梔子豉湯是從太陽論治:「表邪未全入裏,乃即以胃實而遂下之,則其外仍有熱,究不能隨下藥而蕩滌也。……但病仍帶表,既不可再下,且已入裏,又不可複發汗,惟有主以梔子豉湯,仍從太陽治也。」﹝《傷寒論本義•陽明病篇》﹞ |
舒馳遠認為228條之「頭汗出」為陽虛,指出是證不可用梔子豉湯:「此證下傷脾胃,故心中懊憹,饑不能食;頭汗出者,陽虛也。法當理脾開胃,兼以扶陽,梔子豉湯不可用也。」﹝《新增傷寒集注•陽明篇》﹞ |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
|
答案 |
題目 |
【E】 |
下列方劑中,不含梔子的是: A、茵陳蒿湯; B、八正散; C、涼膈散; D、龍膽瀉肝湯; E、仙方活命飲。 |
【B】 |
生後4天嬰兒,證見面目、周身皮膚發黃,顏色鮮明如桔皮,不欲吸乳,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治療首選方劑是: A、梔子柏皮湯; B、茵陳蒿湯; C、普濟消毒飲; D、甘露消毒丹; E、犀角散加減。 |
【D】 |
由澤瀉、木通、當歸、黃芩、龍膽草、柴胡、生地、甘草、梔子組成的方劑是: A、涼膈散; B、清骨散; C、導赤散; D、龍膽瀉肝湯; E、仙方活命飲。 |
【D】 |
治療黃疸陰黃證,應首選: A、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B、梔子柏皮湯; C、茵陳五苓散; D、茵陳術附湯; E、茵陳蒿湯。 |
【E】 |
下列方劑,組成藥物中不含有梔子的是: A、茵陳蒿湯; B、八正散; C、涼膈散; D、龍膽瀉肝湯; E、仙方活命飲。 |
【C】 |
下列各項敘述,何者正確: A、黃土湯主治之出血證的血色是以鮮紅為特點; B、十灰散主治之出血證總因火熱熾盛,迫血妄行; C、十灰散用梔子、大黃為方中主﹝君﹞藥,能清肝瀉火,導熱下行; D、黃土湯與十灰散之組成均配伍有黃芩、地榆炭 |
【C】 |
下列何方組成中含有梔子與大黃: A、八正散; B、黃連解毒湯; C、龍膽瀉肝湯; D、瀉黃散 |
【A】 |
依《傷寒論》,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宜治以下列何方: A、茵陳蒿湯; B、梔子柏皮湯; C、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D、五苓散 |
【B】 |
吳姓26歲男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今日來診主訴惡寒、頭痛、頸部強痛、筋骨痠楚已三天,目黃漸漸明顯,生化檢查發現總膽紅素3.0mg/dL,脈診浮緊,舌診苔白。治療以下列何方最適宜: A、小柴胡湯; B、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C、茵陳蒿湯; D、梔子柏皮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