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證: ﹝Fullness_syndrome﹞ |
痞證的成因及症候特點: ﹝Etiology_and_characteristic_Of_Fullness_Syndrome﹞ |
【原文】 |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①,則作痞,按之自濡②,但氣痞③耳。﹝151﹞ |
【詞語解釋】 |
①、緊反入裏:因誤下邪氣由表入裏。緊,此借脈象而指在表之寒邪。 |
②、濡:柔軟。按之濡猶言按之軟。 |
③、氣痞:氣機窒塞不通。 |
【原文析義】 |
本條論述痞證的成因與症候特點。脈浮而緊,未言何病,以脈測證,是為太陽傷寒證,應以麻黃湯發汗解表。若誤用下法,則「緊反入裏」。緊,此處指在表之寒邪。誤下先虛其裏,使脾胃之氣受傷,而在表之邪內陷入裏,影響脾胃升降功能,致心下氣機窒塞不通,遂成痞證。痞證的特點是心下堵悶不舒,然以手按之卻柔軟無物,說明內無有形實邪,只是脾胃氣機壅滯,故云:「但氣痞耳」。 |
痞證與結胸證均因太陽病誤下,邪陷於裏而成,都以心下為主要病變部位。兩者的區別是:結胸證為內陷之邪與有形痰水結於心下胸脅,故其證以心下胸脅硬滿疼痛為特點,治宜攻下破結之法。痞證為無形邪氣內陷心下,氣機痞塞,故其證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為特點,治以理氣消痞為主。 |
【疑難點擊】 |
對本條「緊反入裏」一句,注家多有異議,如成無已認為是陰邪入裏,張隱庵認為緊為少陰之邪,尤在涇認為是寒邪因下而內阻,而陳亦人在《傷寒論譯釋》中認為「緊主邪結,不專主寒邪」。痞症的形成是無形邪氣內陷心下,從後面諸瀉心湯證看,可為熱邪,亦可為寒熱錯雜之邪,故統言「邪陷入裏」更為妥當。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