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辨病發于陽與病發于陰

﹝Differention_between_Diseases_originated_from_yang_and_yin﹞

【原文】

病①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7﹞

【詞語解釋】

※①、病:此處是指病人及其所患病證。

【原文析義】

本條主要指出外感病初起辨陰陽的要點。「發熱惡寒」是指疾病初起發熱和惡寒並見,為外邪襲表,正氣不衰,邪氣較實,正邪鬥爭較為激烈,故在惡寒的同時伴有發熱,屬邪在三陽,如太陽病發熱惡寒,少陽寒熱往來,陽明的但熱不寒﹝初期可有短暫的惡寒﹞等,故曰「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是指疾病初起只見惡寒,沒有發熱,反映正氣不足,抗邪無力,病情呈抑制狀態,多屬邪在三陰,如太陰脾虛寒濕,少陰心腎陽虛,厥陰虛寒致厥等,均不發熱,惡寒突出,甚則厥冷脈微,故曰「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以發熱與否辨陰陽,在外感病的過程中尤有深意。

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是對疾病的一種預測,其方法是依據伏羲氏河圖生成數推演而來,因此仲景自注說這是陽成數為七,陰成數為六的緣故。這種預測方法的實際意義,尚待進一步研究。

值得提出的是,以疾病初起發熱之有無來辨外感病的陰陽類型,可謂執簡馭繁,但須知此僅言其常,還須知其變,如太陽傷寒證初起可有短暫的不發熱階段,均應具體分析,不可過於拘執。

【疑難點擊】

關於本條的發于陽,發於陰曆來是注家爭議之點,觀點極不一致,概括言之,主要有六:

其一,認為發于陽是發于陽經,發于陰是發于陰經,如程郊倩、張璐等。

其二,認為發于陽是發於太陽,發于陰是發于少陰,如龐安時、張志聰等。

其三,認為發于陽發于陰都是發於太陽,但亦各自不同,方有執、喻家言等認為發于陽是風傷衛,發于陰是寒傷營;餘無言等認為太陽病初起之時,如立即見到發熱惡寒者,是發于陽,僅見惡寒者是病發于陰,因此,陰陽是指營衛氣血強弱而言的;商複漢等認為此處陰陽是病情輕重的代名詞,太陽病之重者為發于陽,而輕者為發于陰。

其四,認為陰陽是指寒熱而言,不必鑿分營衛經絡,陽證不發熱就是病發于陰,陰證發熱就是病發于陽,如柯韻伯等。

其五,認為陰陽是指上下焦而言的,陽指上焦,陰指下焦,如周學海等。

其六,以山田正珍為代表,認為陰陽是指人之體質虛實而言的。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