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穴論篇》 第五十八 |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
【注】:黃帝問:我聽說人體氣穴有三百六十五處,來對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我不知其位置,請為我説明。 |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
岐伯正衣襟,頓首再拜而回答道,這問題十分深奧難解,除非是聖明的皇帝,誰能終究其道理呢?臣將依垂問的意思,盡吾所能一一回答。 |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 |
黃帝拱手而四處走動,再退後回答道,老師為我開蒙,如同我眼晴不見氣穴,耳朵亦未聞數目,卻能使我目能見,耳能聞一樣。 |
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禦也。 |
【注】:岐伯回答道:這就是與聖明之人很容易説話溝通,好的馬容易駕禦一樣的意思。 |
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餘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
【注】:黃帝說:我並非如師所言「聖人易語」之人,但世人言,真實能開人心,我今請教老師的是氣穴的真實位置,請為我啓蒙解惑,我學識膚淺請原諒,但希望能從老師處,得聞氣穴的位置,使我瞭解其真義,我將收藏在金匱中,不輕易取出。 |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胸邪繫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濇,胸脇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 |
斜出尻脈,絡胸脇,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
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𦛗兩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分中二穴。瀆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頂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眉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瘖門一穴。齊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蹻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鍼之所由行也。 →【𦛗﹝月呂﹞:同膂,脊樑骨也。】 |
岐伯再拜首而起答道,請聽我詳言。人的背痛徹心相互牽引而痛,其治在天突與笫十椎位以及上紀。所謂「上紀」,就是胃脘的中脘穴。人的「下紀」,指的是關元穴。背部與胸腔其病邪互相連繫,陰陽功能受其影響,左右受其制衡,病的症狀前胸後背相牽痛且綿延不斷,引起胸部脇肋疼痛而無法呼吸,無法仰臥,氣上衝而短促,且偏左胸一側痛,任脈、督脈一脈會脹滿而起。 |
督脈的支脈,從臀部尾椎處起,斜入體內中央,絡到胸脇位,其支再入心臟貫通橫膈與縱膈,再向上入肩井,再轉入天突位,然後斜穿過胸到肩胛骨下方,交會在笫十椎下方。內臟的俞穴有五十穴,腑的俞穴有七十二穴,控制熱的俞穴五十九位,制水的俞穴共五十七穴。頭部有五行脈,每行脈有五穴,共二十五穴居頭。脊椎兩側各有五穴分屬五臟,左右共十穴。大椎穴兩側各有一穴是氣喘名穴,共兩穴。目瞳正中與浮白左右各二,共成四穴。兩大腿髖部交接處有環跳穴,左右共兩穴。膝有犢鼻各二穴。耳前有聽宮二穴。眉頭有攢竹二穴。耳後有完骨二穴。頭頂中央有百會一穴。後腦部有枕骨的竅陽二穴。兩頰有上關二穴。頷下有大迎二穴。腮骨有下關二穴。後頸都有天柱二穴。手、足部有上、下巨虛及上、下廉等四穴。兩頷部有頰車二穴。喉部有天突一穴。腋下三寸有天府二穴。頸部有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部有肩井二穴。臍下有關元一穴。膝膕部有委陽二穴。肩背部有肩貞二穴。項部有啞門一穴。臍有神闕一穴。胸部俞穴有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背俞有大杼二穴。膺俞之雲鬥、中府、周榮、胸鄉、天谿、食竇,左右共十二穴。陽輔二穴,足踝上橫著二穴,跗陽與交信二穴。陰蹻、陽蹻的申脈、照海共四穴。 |
水俞穴都在肌肉分隔間,熱俞穴都在陽氣最盛的氣穴上。寒熱往來之俞穴在膝外屈膝處的陽關穴。天府下五寸是禁鍼的五裏穴。此等三百六十五穴是施予鍼刺行氣的穴位。 |
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遊,鍼之居。願聞孫絡谿穀。亦有所應乎? |
【注】:黃帝問:我巳知曉氣穴的所在及可下鍼之處,除此之外,在孫絡部位及關節骨縫肉際等筋骨交會之所,也有對應之處嗎? |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寫無怠,以通榮衛。見而寫之,無問所會。 |
【注】:岐伯答道:孫絡是最微細血管會合之所,全身有三百六十五處,來對應一年,此為病邪所入之處,也是營氣與衛氣流通之處。一旦病邪居此,會使營衛無法流通而滯留,衛氣會因而流散,營氣會充溢在孫絡的脈中,造成氣竭血停著不動,向外會產生熱症,入內會使人呼吸淺短,這時不可猶豫,立刻施予放血,使營衛能夠流通,亦即只要發現鬱血的血絡,即刻放血,不須考慮其屬何位。 |
帝曰:善。願聞谿穀之會也。 |
【注】:黃帝説:答得好。希望能知肌肉關節與筋交會處的功能。 |
岐伯曰: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穀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䐃。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痺,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谿穀也。谿穀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鍼所及,與法相同。 →【䐃:﹝月囷﹞,音窘】 |
【注】:岐伯答道:肌肉之會處名「穀」,小肉之會處為「谿」。肉之分野,即是谿穀之會也,這是營衛通行之處,也是與外氣交會之所。如果病邪居此,會使氣壅塞不通,血積而令脈熱,肉因而腐敗。營衛無法流通,終致生膿,向內會傷及骨髓,向外會破損肌肉。 |
外邪若留在關節不去,終至大病生矣。此易積留寒邪之所,營衛無法居此滋養,造成肌肉消痩,筋節收縮,胸肋與關節肘部無法屈伸,向內會引發「骨痺」,向外會使肌肉麻木不仁,此謂「不足」,乃因大寒之邪積留谿穀不去而成的。谿穀共有三百六十五處,也對應於一年。所以無論是氣穴、孫絡、谿穀都相同,凡邪氣入侵人體之始,均會充滿在表脈往來,吾人只須施予微小的鍼刺,即可去病。故病雖進入不同部位,初始時其治法是一樣的。 |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 |
黃帝呼退左右侍者而起立,再拜【注】:岐伯説:今日承老師為我啓蒙,解答疑惑,我一定會收藏在「金匱」中,不任意流出,放置在金蘭之室中,題名為「氣穴所在」。 |
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寫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寫於中者十脈。 |
【注】:岐伯答道:孫絡的細小血脈,其與大經不同的是,當其血盛大時須與瀉血,也即是三百六十五孫絡脈,其併注於絡脈,再由絡脈傳入十二主經脈,並非只有十四絡脈也,由外而內入五臟之主經共五條,左右合計有十條。 |
此段疑由他處切入,非本文原有之篇。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