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不專主寸、關、尺議:
脈貴和平,過、不及皆病也,故診法行焉。
寸、關、尺,診之所也,得其所,則天根月窟都在殼中。
浮、沉、遲、數,脈之綱也,得其綱,則牛鬼蛇神奔會指下。
何以言之?
夫脈乃臟腑血氣附於經絡之中,周流四體,至筋骨交接處則勢少抑,故惕然而動。動如應節,猶溪流激湍,與水碓之自舂也。
寒則動遲,熱則動數,在表則浮,在裏則沉,實則有力而長,虛則無力而短,虛極則微細而散,質清多細緩,質濁多大躁。
凝神不分,合內外而消息之,則某病見某脈,某脈兼某脈,如
浮而遲則表冷,浮而數則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滑風痰,浮躁火鬱,浮小陽虛,浮芤失血,浮弦飲痛,浮止氣結,浮濡陰衰,浮大虛熱;
沉而遲則裏寒,沉而數則內熱,沉滑痰食,沉澀血鬱,沉濡陽衰,沉緩寒濕,沉緊冷痛,沉伏吐利,沉小陰虛,沉止積聚;
遲而大則陽衰,遲而濡則勞極,遲伏重陰,遲滑假寒;
數而大則重陽,數而滑則痰火,數小精敗,數弦假熱之類,朗朗如指上螺蚊,不難細數。
乃顧自難其難,首以掌後高骨畫定關位,三陰三陽挨次而配,雖褚澄曰:男子陽順,自下生上,故右尺為受命之根。
萬物從土而出,故右關為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腎,腎生左關肝,肝生左寸心;女子陰逆,自上生下,故左寸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而生,故左關為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腎,腎生右關肝,肝生右尺心。
儲泳曰:男女形氣絕異,脈行於行也之間,豈略不少異耶?
此諸氏之說為有理也。
趙繼宗曰:心肺居上,為陽為浮,肝腎居下,為陰為沉,脾居中州,半陽半陰,半浮半沉。
當以左寸為心,右寸為肺,左尺為肝,右尺為腎,兩關為脾,所謂脾居五行之中,寄王於四時,不獨右關為脾也。
肝既為陰,豈宜在半陰半陽,半浮半沉之左關耶。
命門即是腎,不當以右尺為診。
滑伯仁曰:小腸、膀胱、前陰之病當主左尺;大腸、後陰之病當主尺右。
喻嘉言曰:大小腸,陰之至濁者也。濁陰居下,安可以心肺清陽並診,列於兩尺是矣。
李士材曰: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越中焦而候之寸上,有是理乎?
合以左寸心配膻中,右寸肺配胸中,左尺腎配膀胱、小腸,右尺腎配大腸。
張會卿曰:大小腸皆下部之腑,自當診於兩尺。
然脈之兩尺,左為水,真陰之舍,右為火,元陽之本。
小腸屬火,火居火位,當配於下之右;大腸屬金,金水相從,當配于下之左。
似各有卓識,總不出寸、關、尺三部之中,盡可闕而不問也。
必根據經曰,寸部法天,候胸以上至頭之有疾;
關部法人,候膈以下至臍之有疾;
尺部法地,候腰以下至足部有疾,
則三部合有三穴,只就此線之脈,而天地人均分,各責所屬,有是事耶?
必根據脈訣,左寸候心、小腸,右寸候肺、大腸,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左尺候腎、膀胱,右尺候命門、三焦,左寸、關中夾候人迎,右寸、關中央候氣口,左右尺候神門,則百骸資生與百病傳感,不在臟腑而在手,一以治手之法治之,得乎?
至陶節庵,寸、關、尺三部九候,浮以候表,沉以候裏,中以候胃氣,固是。
第得浮則無中與沉,得沉則無中與浮,非惟達胃氣不出,而九候先講不去。
平脈動而不息,未有以數而止。
《難經》曰:脈必滿五十為無病。
《脈經》曰:四十投一至便是代,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
仲景曰: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
蓋一臟氣衰,而他臟之氣代至也。
夫「止不能還」即是止矣,「因而復動」即是還矣,何以言代。
一臟無氣,則四臟相因而絕,聞心絕一日死,肝絕八日死,脾絕五日死,肺絕三日死,腎絕四日死,人豈能活四年?
代之之說亦難通。
萬一五臟遞止,將教何氣代之耶?
更可怪者,凡診由寸至神門,兩手共十四部,浮中沉各三候,須去好些功夫,復欲計代脈千百餘動,一日六時准消一半,即使自家耐煩,病患決無此精神。倘施之婦女,則瓜田李下,人言不足畏歟?
氣口統兩手而言,叔和獨分於右人迎候旁取之,高陽扯配于左,且曰人迎強為外感,氣口盛為傷食。
外感散表,傷食攻裏。
夫脈體自有陰陽,諸經皆具表裏,縱心肝居左,胡不可言裏?而脾肺處右,又獨無表症乎?
根據彼施治,未有不轉輕而為重者。
外微、細、虛、弱、短、散,少異濡小,而真元衰敗同之,革、牢不似弦、緊,兼芤弦沉緊即是。
軟弱皆濡也,不必別其浮、沉。
促、結同止爾。
何事尚論遲數,乃一一分列,則沉遲、沉數、浮滑、浮洪必將更有別名,脈學之無定論,有以也夫。
然此雅不背義,但求脈之明,為脈之晦,加以尺寸自囿,翻覺淵深莫測,是以欲關疑不得,欲付模棱又不可,欲別著一集不能,人未必遽從,爰借習記習誦之書,端詳研究,壹啟習記習誦之悟,雖頗費心神,而為力亦甚省也。
或曰:診法歷有繩墨,得診之微,名賢難言,據若所論,脈其易明矣乎。且篇中特駁尺寸,不知何診為的?
曰:診則仍舊也,可要當以浮沉遲數等。
左右手圓通審臟腑,不當以兩腕六部寸、關、尺疆界定臟腑。
當就病而論脈,不當執脈以治病,如吾所辨釋云云。嗟夫!
血氣附脈,脈附肌膚,過、不及診而知之,立法之善也。
以故有天根月窟,牛鬼蛇神之喻。
彼徐徐途守轍,徒知有脈,而不知脈之源。
不知脈之源則診失所據,顧能決臟腑之和平,其誰欺?
欺病患乎。
又且脈在肌中,譬水行地下,無往不有,假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
吳草廬知寸、關、尺非十二經所居之處,而又曰:兩手六部皆肺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經之氣耳。
以矛攻盾,離道益遠。
李瀕湖宗其說,且謂凡診當以肺、心、脾、肝、腎各候一動,五十動不止,五臟皆足,內有一止,則知一臟之脈不至,據此推之,肺經一脈,分候諸經之氣者,可心解矣。
徒圓飾一代脈,毫無補於診法。又詆王宗正《難經圖注》肝腎從沉、心肺從浮,脾診中州之非。
多見其胸無真見,漫學人饒舌者也。
雖然庭鏡,直井蛙之窺,曷敢輕侮成言。
切思古人之立法,未許人乖亂,原不禁人有所發明,故峭膽妄建議,讀者辟易驚奇,而不究理之然否,此夏蟲語冰,不必強渠從我。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診不專主寸、關、尺議:
脈貴和平,過、不及皆病也,故診法行焉。
寸、關、尺,診之所也,得其所,則天根月窟都在殼中。
浮、沉、遲、數,脈之綱也,得其綱,則牛鬼蛇神奔會指下。
何以言之?
夫脈乃臟腑血氣附於經絡之中,周流四體,至筋骨交接處則勢少抑,故惕然而動。動如應節,猶溪流激湍,與水碓之自舂也。
寒則動遲,熱則動數,在表則浮,在裏則沉,實則有力而長,虛則無力而短,虛極則微細而散,質清多細緩,質濁多大躁。
凝神不分,合內外而消息之,則某病見某脈,某脈兼某脈,如
浮而遲則表冷,浮而數則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滑風痰,浮躁火鬱,浮小陽虛,浮芤失血,浮弦飲痛,浮止氣結,浮濡陰衰,浮大虛熱;
沉而遲則裏寒,沉而數則內熱,沉滑痰食,沉澀血鬱,沉濡陽衰,沉緩寒濕,沉緊冷痛,沉伏吐利,沉小陰虛,沉止積聚;
遲而大則陽衰,遲而濡則勞極,遲伏重陰,遲滑假寒;
數而大則重陽,數而滑則痰火,數小精敗,數弦假熱之類,朗朗如指上螺蚊,不難細數。
乃顧自難其難,首以掌後高骨畫定關位,三陰三陽挨次而配,雖褚澄曰:男子陽順,自下生上,故右尺為受命之根。
萬物從土而出,故右關為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腎,腎生左關肝,肝生左寸心;女子陰逆,自上生下,故左寸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而生,故左關為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腎,腎生右關肝,肝生右尺心。
儲泳曰:男女形氣絕異,脈行於行也之間,豈略不少異耶?
此諸氏之說為有理也。
趙繼宗曰:心肺居上,為陽為浮,肝腎居下,為陰為沉,脾居中州,半陽半陰,半浮半沉。
當以左寸為心,右寸為肺,左尺為肝,右尺為腎,兩關為脾,所謂脾居五行之中,寄王於四時,不獨右關為脾也。
肝既為陰,豈宜在半陰半陽,半浮半沉之左關耶。
命門即是腎,不當以右尺為診。
滑伯仁曰:小腸、膀胱、前陰之病當主左尺;大腸、後陰之病當主尺右。
喻嘉言曰:大小腸,陰之至濁者也。濁陰居下,安可以心肺清陽並診,列於兩尺是矣。
李士材曰: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越中焦而候之寸上,有是理乎?
合以左寸心配膻中,右寸肺配胸中,左尺腎配膀胱、小腸,右尺腎配大腸。
張會卿曰:大小腸皆下部之腑,自當診於兩尺。
然脈之兩尺,左為水,真陰之舍,右為火,元陽之本。
小腸屬火,火居火位,當配於下之右;大腸屬金,金水相從,當配于下之左。
似各有卓識,總不出寸、關、尺三部之中,盡可闕而不問也。
必根據經曰,寸部法天,候胸以上至頭之有疾;
關部法人,候膈以下至臍之有疾;
尺部法地,候腰以下至足部有疾,
則三部合有三穴,只就此線之脈,而天地人均分,各責所屬,有是事耶?
必根據脈訣,左寸候心、小腸,右寸候肺、大腸,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左尺候腎、膀胱,右尺候命門、三焦,左寸、關中夾候人迎,右寸、關中央候氣口,左右尺候神門,則百骸資生與百病傳感,不在臟腑而在手,一以治手之法治之,得乎?
至陶節庵,寸、關、尺三部九候,浮以候表,沉以候裏,中以候胃氣,固是。
第得浮則無中與沉,得沉則無中與浮,非惟達胃氣不出,而九候先講不去。
平脈動而不息,未有以數而止。
《難經》曰:脈必滿五十為無病。
《脈經》曰:四十投一至便是代,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
仲景曰: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
蓋一臟氣衰,而他臟之氣代至也。
夫「止不能還」即是止矣,「因而復動」即是還矣,何以言代。
一臟無氣,則四臟相因而絕,聞心絕一日死,肝絕八日死,脾絕五日死,肺絕三日死,腎絕四日死,人豈能活四年?
代之之說亦難通。
萬一五臟遞止,將教何氣代之耶?
更可怪者,凡診由寸至神門,兩手共十四部,浮中沉各三候,須去好些功夫,復欲計代脈千百餘動,一日六時准消一半,即使自家耐煩,病患決無此精神。倘施之婦女,則瓜田李下,人言不足畏歟?
氣口統兩手而言,叔和獨分於右人迎候旁取之,高陽扯配于左,且曰人迎強為外感,氣口盛為傷食。
外感散表,傷食攻裏。
夫脈體自有陰陽,諸經皆具表裏,縱心肝居左,胡不可言裏?而脾肺處右,又獨無表症乎?
~~~~~~~~~~~~~~~~~~~~~~~~~~~~~~~~~~~~~~~~~~~~~~~~
根據彼施治,未有不轉輕而為重者。
外微、細、虛、弱、短、散,少異濡小,而真元衰敗同之,革、牢不似弦、緊,兼芤弦沉緊即是。
軟弱皆濡也,不必別其浮、沉。
促、結同止爾。
何事尚論遲數,乃一一分列,則沉遲、沉數、浮滑、浮洪必將更有別名,脈學之無定論,有以也夫。
然此雅不背義,但求脈之明,為脈之晦,加以尺寸自囿,翻覺淵深莫測,是以欲關疑不得,欲付模棱又不可,欲別著一集不能,人未必遽從,爰借習記習誦之書,端詳研究,壹啟習記習誦之悟,雖頗費心神,而為力亦甚省也。
或曰:診法歷有繩墨,得診之微,名賢難言,據若所論,脈其易明矣乎。且篇中特駁尺寸,不知何診為的?
曰:診則仍舊也,可要當以浮沉遲數等。
左右手圓通審臟腑,不當以兩腕六部寸、關、尺疆界定臟腑。
當就病而論脈,不當執脈以治病,如吾所辨釋云云。嗟夫!
血氣附脈,脈附肌膚,過、不及診而知之,立法之善也。
以故有天根月窟,牛鬼蛇神之喻。
彼徐徐途守轍,徒知有脈,而不知脈之源。
不知脈之源則診失所據,顧能決臟腑之和平,其誰欺?
欺病患乎。
又且脈在肌中,譬水行地下,無往不有,假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
吳草廬知寸、關、尺非十二經所居之處,而又曰:兩手六部皆肺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經之氣耳。
以矛攻盾,離道益遠。
李瀕湖宗其說,且謂凡診當以肺、心、脾、肝、腎各候一動,五十動不止,五臟皆足,內有一止,則知一臟之脈不至,據此推之,肺經一脈,分候諸經之氣者,可心解矣。
徒圓飾一代脈,毫無補於診法。又詆王宗正《難經圖注》肝腎從沉、心肺從浮,脾診中州之非。
多見其胸無真見,漫學人饒舌者也。
雖然庭鏡,直井蛙之窺,曷敢輕侮成言。
切思古人之立法,未許人乖亂,原不禁人有所發明,故峭膽妄建議,讀者辟易驚奇,而不究理之然否,此夏蟲語冰,不必強渠從我。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