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專重診脈論:
竊聞人有是病,即有是脈,此大概言之。
其得心應手全在審視,未必專尚乎診也。
如病目必視其症為外為內,必審其何因而致,所傷之風邪在何臟腑,得其情而後切以印可,治無不當。
但診惟外之手,即欲理會方藥,不以人性命為兒戲耶?
語曰:學醫人費解皆脈之使之也。
間亦有切而知者,僅謂之巧中。
然施於本經,十失八九。
蓋醫門之事,目與五行最為親切,藥之優劣當面定奪,萬難藏拙,非比別病之無對症,而可以橫口不根,誇張脈理。
試匿青盲婦,令當家診之,其上、下、來、去、至、止,曷常于平人迥異?
誑以赤腫必作風熱處方。
詎知目不能治,而身之元無恙耶?
是故舍可見可聞之耳目,而憑一無形無影之手指,其症候必猜度擬議之,而用藥亦猜度擬議之藥爾。
庸醫誤人,孰有甚於此者!
李時珍曰: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
孫思邈亦曰:未診先問,最為有准。是則百病之不可恃乎脈也明矣,況目乎?
不甯維是,夫人百骸九竅,皆絲脈聯繫以通血氣,自項至踵,周流不息。
凡骨節之間皆有之,但手腕較著,以便診耳,未必十二經絡左右平分,分則盡總於此,一寸二寸,如發如縷,似氣非筋之脈。
即使盡總於此,病患之臂有長短,醫人之指有大小,倘前後失序,不幾以神門為尺,以人迎氣為關耶?
病患之脈有常變,醫人之氣有疾徐,倘呼吸不勻,不幾以三至為急,以五至六至為緩耶?
前人不計及比,漫演為奇經,為太素,為廣經、孫輸絡,為狀尖、圓、長、短、扁,為辨高、章、綱、惵、卑、損,愈闡愈鑿,愈鑿愈元,而脈之本源盡失。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此之謂也。
嗚呼!
之數人者,妄出一己之私見,以欺天下後世之耳目。
而索隱行怪之徒,神其說以射利,至今習俗成風,雖儒醫亦用而術。
屢欲條陳荒謬,以靖流弊,恐世人以假遇假,實論相參,則是非爭起。
且謂醫家之診切,猶兵家之旗鼓。
夫旗鼓何助於戰,乃所以揚威陷陣者,端賴此耳。
又子從事漁獵,而廢網羅之具,是自敗其道也,姑仍舊本而已。
至若《太素》一書,務必屏絕。蓋醫家以岐黃為祖,所論脈不過察病情、決生死,未有所謂《太素》也。
神明如倉公、扁鵲、仲景、叔和,亦無所謂《太素》也。
彼何人斯?
不惟測人之病情,而能占人之窮通,不惟決人之死生,而能知人之禍福,異端之說,攻之斯害,豈特載鬼一車,徒令人狐惑已也。
爰立斯論,並商訂脈體診訣於後,讀者不病其簡,不責以狂,虛心周慮而轉應之,自然不尚乎脈,自然巧合於脈。
大概言有是病,大概即有是脈。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