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

味苦、辛、氣溫,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

 入肺家而行氣分,開毛孔而達皮部,善瀉衛鬱,專發寒邪。

 治風濕之身痛,療寒濕之腳腫,風水可驅,溢飲能散。

 消咳逆肺脹,解驚悸心忡。

 

《傷寒》麻黃湯: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

 治太陽傷寒,頭痛惡寒,無汗而喘。

 以衛性斂閉,營性發揚,寒傷營血,閉其皮毛,是以無汗。

 肺氣壅遏,是以發喘。

 寒愈閉而營愈發,裹束衛氣,不得外達,是以惡寒。

 甘草保其中氣,桂枝發其營鬱,麻黃瀉其衛閉,杏仁利其肺氣,降逆而止喘也。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杏仁(五十枚),石膏如雞子大。

 治太陽中風,脈緊身痛,發熱惡寒,煩躁無汗。

 A:杏仁(五十枚)、原脫,據閩本、蜀本、集成本補。

 

 以風中衛氣,衛斂而風不能泄,是以無汗。

 遏閉營血,內熱鬱隆,是以煩躁。

 

病雖中風,而證同傷寒,桂枝不能發矣。

 甘、棗補其脾精,桂枝發其營鬱,麻黃瀉其衛閉,杏、薑利肺壅而降逆氣,石膏清肺熱而除煩躁也。

 

小青龍湯:

 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半夏(三兩)、五味(半)、細辛(三兩)、乾薑(三兩)。

 治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以水飲中阻,肺胃不降,濁氣逆衝,故作嘔咳。

 A:升,原作「斤」,形近之誤,據蜀本、《傷寒懸解‧卷三》、《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改。

 (三兩)、原作「二兩」,據蜀本、《傷寒懸解‧卷三》、《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改。

 

甘草培其土氣,麻、桂發其營衛,芍藥清其經熱,半夏降胃逆而止嘔,五味、細辛、乾薑,降肺逆而止咳也。

 《金匱》以治痰飲咳逆倚息者。

 使水飲化氣,而隨汗泄,降以五味、薑、辛,咳逆自平也。

 又以大、小青龍,通治溢飲。

 以飲水流行,歸於四肢,不能化汗而外瀉,則水飲注積,扼阻衛氣,以致身體疼重。

 麻黃發汗,瀉其四末之集水也。

 

麻杏甘石湯:

 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治太陽傷寒,汗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以經熱未達,表裏鬱蒸,故汗出而喘。

 麻黃瀉衛,甘草保中,杏仁降其逆氣,石膏清其鬱熱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細辛(二兩)。

 治少陰病,反發熱,脈沉者。

 以少陰脈沉而身反發熱,則裏寒已作而表寒未退。

 麻黃發其表寒,附子驅其裏寒,細辛將其陰邪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無裏證者。

 以脈見沉細,經是少陰,而裏證未作,宜解表寒。

 麻黃輕發其表,附子重暖其裏,甘草培其中氣也。

 

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萎蕤(十八銖)、石膏(六銖)、知母(十八銖)、當歸(一兩一分)、芍藥(六銖)、黃芩(十八銖)、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白術(六銖)、甘草(六銖)、乾薑(六銖)、天冬(六銖)

 治厥陰傷寒,大下後,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

 以下後中氣寒濕,相火上逆,刑辛金而為膿血,風木下陷,賊己土而為泄利。

 薑、甘、苓、術,溫中燥土。

 知、膏、冬、蕤,清肺熱而生津,歸、芍、芩、桂,滋肝燥而升陷,升麻理其咽喉,麻杏瀉其皮毛也。

 A:

 天冬六銖:原脫。 據蜀本、集成本、《傷寒懸解‧卷十二》、《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補。

 

 


 

《金匱》麻杏薏甘湯:

 麻黃(五錢)、杏仁(十枚)、薏苡(五錢)、甘草一錢。

 治風濕熱身疼,日晡所劇。

 以汗出當風,閉其皮毛,汗熱鬱遏,淫溢竅隧,日晡濕動,應候而劇。

 甘草、薏苡,補土而燥濕,杏仁利氣而破壅,麻黃開竅而發汗也。

 A:發:原作「寒」,諸本均同,據《金匱懸解‧卷四》、《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改。

 

越婢湯: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生薑(三兩)。

 治風水身腫,脈浮汗出,惡風。

 以汗出遇風,竅閉汗阻,淫溢經隧,壅遏衛氣,而為浮腫。

 麻黃發皮毛而瀉水,石膏清肺金而瀉熱,甘、棗、生薑,補脾精而和中也。

 

麻黃附子湯:

 麻黃(三兩)、甘草(一兩)、附子(一枚)。

 即少陰麻黃附子甘草方,而分兩不同。

 治水病,脈沉小,屬少陰,虛腫者。

 以土弱陽飛,腎寒水脹,流溢經絡,而為浮腫。

 甘草、附子,補土而暖腎,麻黃發表而瀉水也。

 

風濕與風水,皆汗為風閉,而濕則未至成水,其證稍異。

 緣有內水,不但表寒,故多用麻黃。

 肝司營血,中抱陽魂,其性溫而發散,肺司衛氣,內含陰魄,其性清涼而收斂。

 衛氣清斂,則孔竅闔而寒不能傷,泄之以風,竅開汗出,衛氣失其收斂之性,故病中風。

 營血溫散,則孔竅開而風不能中,閉之以寒,竅合而汗收,營血失其發散之性,故病傷寒。

 但衛性收斂,風愈泄而衛愈斂,則遏閉營血而生裏熱,營性發散,寒愈閉而營愈發,則裹束衛氣而生表寒。

 以營血溫升,則化火而為熱,衛氣清降,則化水而為寒,營鬱而發熱,衛閉而惡寒者,其性然也。

 風傷衛而營鬱,故用桂枝以瀉營,寒傷營而衛閉,故用麻黃以瀉衛。

 桂枝通達條暢,專走經絡而瀉營鬱,麻黃浮散輕飄,專走皮毛而瀉衛閉,竅開汗出,則營衛達而寒熱退矣。

 

麻黃發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傷寒,皮毛閉塞,非此不能透發。

 一切水濕痰飲,淫溢於經絡關節之內,得之霍然汗散,宿病立失。

 但走瀉真氣,不宜虛家。

 汗去陽亡,土崩水泛,陰邪無制,乘機發作,於是筋肉瞤動,身體振搖,驚悸奔豚諸證風生,禍變非常,不可不慎!

 

蓋腎主五液,入心為汗,非血不釀,非氣不醞,非水不變,非火不化。

 鼎沸而露滴者,水熱而氣暖也,身勞而出汗者,火動而血蒸也。

 汗出而溫氣發洩,是以戰慄而振搖。

 所謂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以其溫氣之脫泄,非謂汗血之失亡。

 

陽者,陰之神魂,陰者,陽之體魄。

 體魄者,神魂之宮室,神魂者,宮室之主人。

 上士重其人而輕其宮,人存而宮亦,下士賤其主而貴其室,主亡而室亦壞矣。

 A:修:《文選‧西京賦》:「修,善暍。」再次借指身體健康、強壯。

 煮去沫用。 根節止汗,發表去其根節,斂表但用根節。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