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灶中黃土

味辛,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

 燥濕達木,補中攝血。

 

《金匱》黃土湯:

 灶中黃土(半斤)、甘草(二兩)、白術(三兩)、黃芩(三兩)、阿膠(三兩)、地黃(三兩)、附子(三兩)。

 治先便後血。

 以水寒土濕,乙木鬱陷而生風,疏泄不藏,以致便血。

 其下在大便之後者,是緣中脘之失統,其來遠也。

 黃土、術、甘,補中燥濕而止血,膠、地、黃芩,滋木清風而泄熱,附子暖水驅寒而生肝木也。

 

 


 

下血之證,固緣風木之陷泄,而木陷之根,全因脾胃之濕寒。

 後世醫書,以為腸風。

 風則有之,而過不在腸。

 至於脾胃濕寒之故,則絕無知者。

 愈用清風潤燥之劑,而寒濕愈增,則注泄愈甚。

 以至水泛火熄,土敗人亡,而終不悟焉。

 此其所以為庸工也。

 

灶中黃土,以濕土而得火化,最能燥濕而斂血。

 合術、甘以燥土,附子以暖水,膠、地以清風,黃芩以瀉熱,下血之法備矣。

 蓋水寒則土濕,土濕則木郁,木鬱則風生,風生則血泄。

 水暖而土燥,土燥而木達,木達而風靜,風靜而血藏,此必然之理也。

 

足太陰矣濕土主令,辛金從化氣而為濕,手陽明以燥金主令,戊土從化氣而為燥,失血之證,陽明之燥衰,太陰之濕旺也。

 A:

 令:原脫,諸本均同,據《四聖心源‧卷二》六氣從化,本氣衰旺、太陰濕土、陽明燥金章補。

 令:原脫,諸本均同,據《四聖心源‧卷二》六氣從化,本氣衰旺、太陰濕土、陽明燥金章補。

 

 柏葉燥手太陰、足陽明之濕,故止吐血,燥則氣降而血斂。

 黃土燥手陽明、足太陰之濕,故止下血,燥則氣升而血收也。

 其諸主治,止吐衄、崩帶、便尿諸血,敷發背、癰疽、棍杖諸瘡。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