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薑:
味辛,性溫。
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
燥濕溫中,行鬱降濁,補益火土,消納飲食,暖脾胃而溫手足,調陰陽而定嘔吐,下衝逆而平咳嗽,提脫陷而止滑泄。
真武湯:加減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
《傷寒》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
治太陽傷寒,下後復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脈沉,無表證,身無大熱者。
以火土俱敗,寒水下旺,微陽拔根,不得寧宇。
乾薑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暖下以復肝腎之陽也。
柴胡桂薑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二兩)、桂枝(三兩)、栝蔞根(四兩)、乾薑(三兩)。
治少陽傷寒,汗後復下,胸脅滿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往來寒熱。
以汗下傷其中氣,土敗木鬱,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
膽胃上逆,經氣纏迫,故胸脅滿結。 相火升炎,發為煩渴。
而表病未解,故往來寒熱。
柴胡疏甲木之滯,桂枝達乙木之鬱,牡蠣消胸脅之滿結,栝蔞潤心肺之煩躁,薑、甘溫中而補土也。
乾薑芩連人參湯:
乾薑、人參、黃芩、黃連各(三兩)。
治厥陰病,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以中氣虛寒,脾陷為利,相火升炎,而生上熱。
芩、連清瀉君相以除煩熱,參、薑溫補脾胃以止吐利也。
《金匱》薑甘苓術湯:
乾薑、甘草(各二兩),茯苓、白術(各四兩)。
治腎著,身重腹重,腰重冷痛,如坐水中,小便自利,飲食如故。
以身勞汗出,衣裏冷濕,浸淫經絡,以犯腎臟。
腎位於腰,故腰中冷痛。
苓、術利水而泄濕,薑、甘溫中而培土也。
A:【四兩原作「二兩」,諸本均同,據《金匱懸解‧卷二》、《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改。
《傷寒》甘草乾薑湯:方在甘草。
治傷寒汗後,煩躁吐逆。
《金匱》桂枝人參湯:方在人參。
治胸痹心痞,脅下逆搶心,理中丸:方在人參。
治霍亂吐利,《傷寒》甘草瀉心湯:方在半夏。
治傷寒下後,心下痞硬,乾嘔心煩,雷鳴下利,半夏瀉心湯:方在半夏。
治少陽下後,心下痞滿,黃連湯:方在黃連。
治太陰腹痛,欲作嘔吐,桃花湯:方在粳米治少陰腹痛,下利膿血,《金匱》大建中湯:方在膠飴。
治心胸寒痛,嘔不能食,膠薑湯:方在茱萸。
治婦人陷經,漏下黑色,溫經湯:方在茱萸。
治婦人帶下,下利不止。
皆用之,以溫脾胃而止嘔吐也。
A:桂枝人參湯:理中湯加桂枝。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湯,茯苓(四兩)、五味(半升)、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
治痰飲,咳逆胸滿。
以中虛胃逆,肺氣鬱阻,是以咳滿,薑、辛破壅而降逆也。
《傷寒》小柴胡湯:方在柴胡。
治少陽傷寒,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
加五味、乾薑,四逆湯:方在甘草。
治少陰病,四逆腹痛,咳者,加五味、乾薑,真武湯:方在茯苓。
治少陰病,腹痛下利,咳者,加五味、辛、薑,薑、辛、五味,善下氣逆,而治咳滿。
小青龍湯:方在麻黃。
治傷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厚樸麻黃湯:方在厚樸。
治咳而脈浮者,皆用之,以其下衝而降逆也。
火性炎上,有戊土以將之,則離陰下達而不上炎,水性潤下,有己土以升之,則坎陽上達而不下潤。
戊己旋轉,坎離交互,故上非亢陽而不至病熱,下非孤陰而不至病寒。
中氣既衰,升降失職,於是水自潤下而病寒,火自炎上而病。
戊土不降,逆於火位,遂化火而為熱,己土不升,陷於水位,遂化水而為寒,則水火分離,戊土燥熱而己土濕寒者,其常也。
而戊土之燥熱,究不勝己土之濕寒。
蓋水能勝火,則寒能勝熱,是以十人之病,九患寒濕而不止也。
乾薑燥熱之性,甚與濕寒相宜,而健運之力,又能助其推遷,復其旋轉之舊。
蓋寒則凝而溫則轉,是以降逆升陷之功,兩盡其妙。
仲景理中用之,迴旋上下之機,全在於此,故善醫泄利而調霍亂。
凡咳逆齁喘、食宿飲停、氣膨水脹、反胃噎膈之倫,非重用薑苓,無能為功,諳升降清濁、轉移寒熱、調養脾胃、消納水穀之藥,無以易此也。
五臟之性,金逆則生上熱,陷則升下熱。
吐衄嘔噦、咳嗽喘促之證,不無上熱,崩漏帶濁,淋澀泄利之條,不無下熱。
而得乾薑,則金降木升,上下之熱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宮之濕寒也。
乾薑溫中散寒,運其倫轂,自能復升降之常,而不至於助邪。
其上下之邪盛者,稍助以清金潤木之品,亦自並行而不悖。
若不知溫中,而但清上下,則癒清愈熱,非死不止!此庸工之遺毒,而千載之奇冤,不可不辨也。
A:
木:原作「水」,據集成本、石印本、下文「金降木升」改。
轂:ㄍㄨ,車輪中間,車軸貫入處之圓木,藉以湊輻者。《說文》:「轂,輻之所湊也。」
血藏于肝,而原於脾,調肝暢脾,暖血溫經。
凡女子經行腹痛,陷漏紫黑,失妊傷胎,久不產育者,皆緣肝脾之陽虛,血海之寒凝也,悉宜乾薑,補溫氣而暖血海。
A:調肝暢脾,暖血溫經:諸本均同,據上下文,疑其脫「乾薑」二字。
溫中略炒用,勿令焦黑。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