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十九條:「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warm_needling﹞,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視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
本條示治病以脈證為標準,不憑日數作定則。 |
>【解曰】: |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有二三日,已與發汗,或已與吐法,或已與瀉下,或已與溫針﹝warm_needling﹞,而病仍不解者,則此為不良證狀,「桂枝陽」已不中與之矣。 應觀察其脈形與證狀,知其所犯為何種之逆治。 由汗而致歟? 由吐而致歟? 抑由下或溫針﹝warm_needling﹞而致歟? 當隨其脈證而治之。 |
「若」作「或」字解。「壞」作「不良」解。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或因汗不如法,或誤用吐、下法、溫針﹝warm_needling﹞法等等,而致其病仍不癒,乃變為不良之證狀矣。 仍不解者之「解」,非指原病如頭痛﹝Headache﹞、發熱惡寒﹝aversion_to_co1d_with_fever﹞、脈浮等之仍在未變也。 此為壞病之「壞」,亦非敗壞至已臨不可救治之謂也。 觀下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可知病已變為他種證狀,仍可隨其所變之證狀依法治之。 |
柯韻伯曰:「《內經》曰:『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汗不解者,當須更汗。』 吐、下、溫針﹝warm_needling﹞之法,非『太陽』所宜,而三日中亦非吐、下之時也。 治之不當,故病仍不解。 壞病者,即變證也。 若誤汗,則有汗漏不止、心下悸﹝Palpitation﹞、臍下悸等證。 妄吐,則有飢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證。 妄下,則有結胸、痞硬、協熱下利﹝diarrhea﹞、脹滿、清穀等證。 火逆,則有發黃、圊血﹝latrine_bleeding﹞、亡陽﹝yang_depletion﹞、奔豚﹝kidney_amassment﹞等證。 是『桂枝證』已罷,故不可更行『桂枝湯』也。 『桂枝湯』以五味成方,減一增一,便非『桂枝湯』,非謂:『桂枝』竟不能用也。」 |
隨證治逆法: |
「太陽中風﹝Taiyang_apoplexy﹞」,即禁大汗,誤汗之變證,不外發生液乾、體溫減低等證,大致如下數條: |
汗漏不止,小便少,四肢急,「桂枝加附子湯」救之。 灸「神闕﹝RN08﹞」、「氣海﹝RN06﹞」、「陰郄﹝HT06﹞」。 |
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救之。 針「合谷﹝LI04﹞」、「外關﹝SJ05﹞」、「復溜﹝KI07﹞」、「後谿﹝SI03﹞」。 |
汗出﹝sweating﹞過多,心下悸﹝Palpitation﹞欲得按者,「桂苓甘草湯方」救之。 灸「巨闕﹝RN14﹞」、「水分﹝RN09﹞」。 |
臍下悸欲作奔豚者﹝kidney_amassment﹞,「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救之。 灸「水分﹝RN09﹞」、「關元﹝RN04﹞」、「腎俞﹝BL23﹞」。 |
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時,微熱消渴者﹝diabets﹞,「五苓散」救之。 針「合谷﹝LI04﹞」、「外關﹝SJ05﹞」、「中極﹝RN03﹞」、「足三里﹝ST36﹞」、「陰陵﹝SP09﹞」。 |
心下悸﹝Palpitation﹞,頭眩,身膶動﹝wriggling_of_the_flesh﹞振振欲擗地者﹝Limb_tremor﹞,「真武湯」救之。 灸「神闕﹝RN08﹞」、「關元﹝RN04﹞」。 |
汗出﹝sweating﹞,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芍藥甘草附子湯」救之。 灸「神闕﹝RN08﹞」。 |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萬不可下,誤下則裏氣更虛,或表邪內陷,變證大致如下數條: |
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針「合谷﹝LI04﹞」、「外關﹝SJ05﹞」、「內關﹝PC06﹞」。 |
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救之。 針「風府﹝DU16﹞」、「大椎﹝DU14﹞」、「內關﹝PC06﹞」、「經渠﹝LU08﹞」、「合谷﹝LI04﹞」、「陰陵﹝SP09﹞」、「足三里﹝ST36﹞」。 |
下利﹝diarrhea﹞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sweating﹞,「葛根黃芩黃連湯」救之。 針「合谷﹝LI04﹞」、「足三里﹝ST36﹞」、「內庭﹝ST44﹞」、「天樞﹝ST25﹞」、「大、小腸俞﹝BL25、BL27﹞」、「中膂俞﹝BL29﹞」。 |
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者,「苓桂朮甘湯」救之。 灸「中脘﹝RN12﹞」、「水分﹝RN09﹞」、「足三里﹝ST36﹞」。 |
心煩﹝vexation﹞,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豉湯」救之。 針「間使﹝PC05﹞」、「勞宮﹝PC08﹞」、「足三里﹝ST36﹞」、「公孫﹝SP04﹞」、「湧泉﹝KI01﹞」。 |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亦不應用吐法,吐能傷胃,引起胃部食道充血。 誤吐之變證,大致如下數條: |
腹中饑而不慾食者﹝loss_of_appetite﹞,「大黃甘草湯」救之。 針「中脘﹝RN12﹞」、「內庭﹝ST44﹞」。 |
不喜糜粥,慾食冷物,朝食暮吐者,「吳茱萸湯」救之。 灸「膻中﹝RN17﹞」、「中脘﹝RN12﹞」。 |
心煩﹝vexation﹞,不欲近衣者,「梔子生薑豉湯」救之。 針「間使﹝PC05﹞」、「勞宮﹝PC08﹞」。 |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固宜汗解,不宜用火攻使之汗解。 古之溫針﹝warm_needling﹞為火針,可以劫汗,發熱﹝fever﹞者則忌之。 |
其變證大致如下數條: |
胸滿,煩驚,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讝語﹝delirious_speech﹞,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牡湯」救之。 針「大包﹝SP21﹞」、「大椎﹝DU14﹞」、「間使﹝PC05﹞」、「陰陵﹝SP09﹞」。 |
火熱與邪熱相薰灼而發黃者,「茵陳蒿湯」救之。 針「至陽﹝DU09﹞」、「腕骨﹝SI04﹞」、「湧泉﹝KI01﹞」。 |
火熱而致陽盛、陽亢,為衄血﹝Nose_Bleed﹞、咯血者﹝emptysis﹞,「三黃瀉心湯」救之。 針「合谷﹝LI04﹞」、「內庭﹝ST44﹞」。 |
陰虛,小便難者,「豬苓湯」救之。 針「中極﹝RN03﹞」、「腎俞﹝BL23﹞」、「復溜﹝KI07﹞」。 |
腹滿而喘,身熱而渴者,「承氣湯」救之。 針「支溝﹝SJ06﹞」、「承山﹝BL57﹞」、「曲池﹝LI11﹞」、「合谷﹝LI04﹞」、「足三里﹝ST36﹞」、「內庭﹝ST44﹞」。 |
口乾咽燥者,「苦酒湯」救之。 針「少商﹝LU11﹞」、「魚際﹝LU10﹞」、「液門﹝SJ02﹞」、「天鼎﹝LI17﹞」、「廉泉﹝RN23﹞」。 |
胃亢熱而噦者﹝Dry_Vomiting﹞,「竹茹橘皮湯」救之。 針「內關﹝PC06﹞」、「足三里﹝ST36﹞」、「中脘﹝RN12﹞」。 |
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牡湯」救之。 針「間使﹝PC05﹞」、「大陵﹝PC07﹞」、「湧泉﹝KI01﹞」。 |
針處被寒,發奔豚者﹝kidney_amassment﹞,「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救之。 灸「水分﹝RN09﹞」、「關元﹝RN04﹞」、「腎俞﹝BL23﹞」。 |
趙晴初曰:「 人身內外作兩層,上下作兩截,而內外上下,每如呼吸而動相牽引。 譬如攻下而利,是泄其在內之下截,而上截之氣即陷,內上既空,其外層之表氣連邪而入,此結胸之根也。 譬如發表而汗,是疏其在外之上截,而在內之氣跟出,內上既空,其內下之陰氣上塞,此痞悶之根也。 識此,在上禁過汗,在內慎攻下之法,後讀仲景《傷寒論》結胸及痞塞諸證,則冰消雪化矣。」 |
總之,「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之「中風症」,祇可微汗,不可大汗。 吐、下、溫針﹝warm_needling﹞,則絕對禁忌。 |
註家都以本條為汗、吐、下、溫針﹝warm_needling﹞各法皆用遍而病不解,乃為壞病者,誤也。 果爾,則已為不可收拾之症矣。 與下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文意亦不接合。 可見汗、吐、下、溫針﹝warm_needling﹞,用一法即成逆症,拙者三叮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