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病證:

﹝Syndrome_involving_different_meridians_successively﹞

 太陽陽明並病:

﹝Syndrome_involving_taiyang_and_Yangming_successively﹞

【原文】

二陽併病①,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②,陽氣怫鬱③在表,當解之熏之④。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⑤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⑥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48﹞

【詞語解釋】

 ①、二陽並病:此處指太陽病證候未罷,又出現陽明病證候。

 ②、面色緣緣正赤:滿面持續通紅。

 ③、怫鬱:抑鬱,鬱滯不通。此處指陽氣被外邪所抑鬱。

 ④、解之熏之:解之,指發汗解表;熏之,指以藥薰蒸取汗。

 ⑤、乍:一會兒,有時。

 ⑥、但坐:但,只是;坐,責,歸咎。只是歸咎。

【原文析義】

本條論太陽病發汗不徹的轉歸及證治。原文可分三段來理解。從「二陽並病」至「不惡寒」為第一段,說明二陽並病的原因,及轉屬陽明的表現。太陽病初得病時,當用發汗解表,但若汗不如法,以致發汗不透徹,則不僅太陽表證不解,而且陽氣怫郁於表,外邪入裏化熱,又出現陽明裏證,即為二陽並病。「續自微汗出,不惡寒,」是病人由無汗變為持續不斷的自汗出,由發燒惡寒變為不惡寒但發燒,乃二陽並病的進一步發展。此時太陽表證已罷,病已轉屬陽明,陽明外證顯露,此時已非二陽並病,當用清下陽明之法。

從「若太陽病證不罷者」至「當解之熏之」為第二段,論述太陽陽明並病的證候和治法。本段緊承第一段「轉屬陽明」之意而發,雖轉屬陽明,但太陽病證不罷,是為二陽並病,治宜先表後裏,不可貿然攻下,故曰:「不可下,下之為逆。」若先解表,須用小發汗法,是因前已發汗,造成病情傳變,故不宜峻汗。「面色緣緣正赤者」,是補述太陽病證不罷之徵;「陽氣怫鬱在表,」為補述面赤之因由。不言發燒惡寒,是省文筆法。「當解之熏之」,是重申小發汗之意。

自「若發汗不徹,不足言」以下為第三段,補述二陽並病的脈證及病理機轉。其遙承第一段「汗出不徹」而來,申言太陽病汗出不徹,有既不轉屬陽明,又不成二陽並病,而病情始終逗留在太陽者。病既在表,則發燒惡寒為必然見證,惟其汗出太少,不足以言之,則陽氣鬱閉,不能發越,邪無從出,上擾心神,故生躁煩,或有面赤。「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是對煩躁的具體描繪,意謂病者周身不適,似有所苦,而難以表述,因而躁煩不安。其中「不知痛處,」是在「其人躁煩」之後,知此「痛」字,未必便是真痛,若作「痛苦」看待,則更貼合上下文義。「按之不可得」最宜著人眼目,若病邪果然結於某處,按之則應有所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是汗出不徹,表鬱不解,肺氣失宣,故見短氣,而非氣喘不能平臥也。末句「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屬自注性文字,其脈澀當為澀而有力,乃外邪郁閉,陽氣壅遏所致。《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其含意與此相合。

【疑難點擊】

本條原文古樸深奧,注家對原文斷句及證候的理解,存在有不同認識。如對「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句,成無已、《醫宗金鑒謂「短氣」「但責以汗出不徹。」如成無已云:「……邪循經行,則痛無常處,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氣,但責以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內經》曰,證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是以脈澀,知陽氣壅鬱,而汗出不徹。」﹝《注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顧尚之則曰:「其人短氣但坐,謂不得臥也。短氣脈澀多屬於虛,若外因短氣必氣粗,是汗出不徹,邪氣壅促胸中不能布息之短氣,非陽氣虛乏不足續息之短氣也。外因脈澀必有力,是汗出不徹,邪氣阻滯營衛,不能疏通之脈澀,非過汗傷液,液少不滋脈道之脈澀也,須細別之。」﹝《傷寒雜病論會通•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其認為「短氣但坐」是病人氣喘不能平臥之徵。本證屬汗出不徹,表鬱不解,引起肺氣失宣而短氣,尚不至氣喘不能平臥,故後世醫家對此多有疑議。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