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經論篇》 第六十二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寫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

【注】:黃帝問:我聽聞關於鍼剌法中,凡有餘則用瀉法,凡不足則用捕法,到底什麼是「有餘」?什麼是「不足」?

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注】:岐伯回答:有餘的分五種,不足的亦分五種,皇上想問那一種呢?

帝曰:願盡闖之。

【注】:黃帝說:我全卻都想聽。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政伯答道,人的神有的有餘,有的不足。氣也有的有餘,有的不足。血也有如此,外形也有如此,情志亦同。凡此十種變化,皆因氣之不同產生的。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注】:黃帝問:人體中有精華之氣,有津液、四肢、九竅、五臓、六腑,及全身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金身上下三百六十五關節所在,都是百病生之所也。然百病之生,都有分虛實,現老師説有餘的分五種,不足的也有五種,這是由何而生的呢?

岐伯曰:皆生於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注】:岐伯回答:這都始生於五臟。心乃藏神之所,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人因此而有外形。故人的意志心情內通骨髓,行之於外,內藏五臓。五臟的精氣,都透過這些管道來各司其職,一旦其間之氣血不和,百病必因之而生。所以吾人治病,都固守在調理其經脈的暢行。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注】:黃帝問:神的有餘與不足,情形是如何呢?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並,五藏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注】:岐伯答道:人的神若太過,會呈現笑不止的現象;若神不足,則會生悲泣的症狀。氣血協謂之時,其五臓必然安定,固表之力(免疫系統)必強,此時即令邪入體表,只會引起一些汗毛豎起,皮膚有寒冷感而巳,此種表示神氣微微受病,故名之為「神微」。

帝曰:補瀉奈何?

【注】:黃帝問:那補瀉的方法義是什麽呢?

岐伯曰:神有餘則寫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剌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注】:岐伯答道:對神有餘的病人,採取在孫絡位置放出少部份的血,不可在大經主脈上放血,神氣自然平穩。

神不足的,找出其絡位虛弱之處,即皮膚見凹陷的位置數按之,使氣血連,也可用鍼來通利其氣,切不可令其出血。鍼取出時,不可令其氣瀉,探捫鍼孔之法,來令其經鉻氣通,神氣自然平衡。

帝曰:刺微奈何?

【注】:黃帝問:那刺神微的方法又如何呢?

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鍼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注】:岐伯答道:先用手指按摩鍼刺的位置,鍼至皮廣表面即可,不須刺入皮中,如此就可使稍微不足的神氣自然充足起來。

帝曰:善。有餘不足奈何?

【注】:黃帝說:答得好。那氣有餘與不足的症狀又是如何呢?

岐伯曰:氣有餘,則喘欬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藏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注】:岐伯答道:氣之有餘,會使人喘咳且氣向上衝。氣不足就會有呼吸無力且呼吸變淺的症狀。血氣的運行如果不亂,則五臓之間必定呈安和的狀態,如果只是皮膚稍微發生異常的時候,稱之「肺魄之氣微泄」,只是肺氣微泄的意思。

帝曰:補瀉奈柯?

【注】:黃帝問:那如何補瀉呢?

岐伯曰:氣有餘,則寫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注】:岐伯答道:氣有餘時則須瀉其經脈,但須注意不可傷及經脈,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氣泄。如氣不足,則須用補法補其主要經脈,不可使氣泄出。

帝曰:刺微奈何?

【注】:黃帝問:如何刺肺氣微泄呢?

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鍼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注】:岐伯答道:只須輕按須要釙刺的位置,把鍼拿出來給病人看到,一邊拿鍼一邊說:「我要把鍼刺入很深的地方。」此時病人必懷懼色,則體內精氣立刻就會回復正常,邪氣因而散亂而無處可容,於是自毛孔中外泄,正氣就自然回復。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

【注】:黃帝説:答得好,那血有餘與不足又會如何呢?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藏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

【注】:岐伯答道:血一旦有餘則肝氣必鬱,呈現易怒之狀,血如不足,肝必虛,皆因腎不足造成的,故易生恐懼狀。人體內氣血舒暢正常運轉,則五臓必定安和;如果邪氣令孫鉻充血,則必會有瘀積血脈的現象。

帝曰:補瀉奈何?

【注】:黃帝問:那補瀉又如何呢?

岐伯曰:血有餘則寫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鍼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鍼,無令血泄。

【注】:岐伯答道:血有餘時,則須瀉其最盛大的經脈,放出其血,血不足時,則先尋出虛弱的經脈,把鍼刺入主經脈內,久置其鍼,小心檢視,俟脈氣轉為大後,很迅速的出鍼,手按鍼孔,不使血流出鍼孔。

帝曰:剌留血奈何?

【注】:黃帝問:那鍼刺經脈中的瘀血又如何呢?

岐伯曰:視其血絡,剌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注】:岐伯答道:須找出鬱血的血絡處,從該處放血,使留滯無用的瘀血不進入主經之內,造成大病。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

【注】:黃帝說:答得好。形的有餘輿不足,其症狀如何呢?

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並,五藏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注】:岐伯答道:形有餘之人,會有腹部脹滿的現象,小便不順暢。形如不足,會使手足無法自由活動。氣血平穩流暢,五臟必安定,如果邪氣只停留在肌肉,則會有肌肉蠕動的感覺,此名「徼風」。

帝曰:補瀉奈何?

【注】:黃帝問:那如何施用輔瀉呢?

岐伯曰:形有餘則寫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注】:岐伯答道:形有餘的須離其陽的經脈,形不足的須補其陽經的絡脈部份。

帝曰:剌微奈何?

【注】:黃帝問:如何刺微病呢?

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注】:岐伯答道:取穴在肉與肉之間,鍼剌不在主要經脈上,不在其絡上,如此衛氣得以回復,邪氣就會散盡。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

【注】:黃帝説:答得好。那志有餘與不足,其症狀如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藏安定,骨節有動。

【注】:岐伯答道:志有餘之人則腹部脹滿兼有下利,志不足則意昏厥。氣血不亂,五臟安定不病,則表示邪氣在關節部位,該處會稍有顫動的現象。

帝曰:補瀉奈何?

【注】:黃帝問:那補瀉又如何呢?

岐伯曰:志有餘則寫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

【注】:岐伯答道:凡志有餘之人,可在腎經然穀部位放血。志不足的,則可取用復溜穴施用補刺手法。

帝曰:刺未並奈何?

【注】:黃帝問:那在氣血未亂時,已稍有症狀時如何刺呢?

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注】:岐伯答道:在有病症的部位淺鍼,不可刺入主經脈,病邪必能立刻去除。

帝曰:善。佘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注】:黃帝説:答得好。我已聽聞有關虛實的形態,但到底是為什麼會發生如此的現象?

岐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注】:岐伯答道:身體內氣血一旦不平衡,陰陽必互相傾戈幹擾,使衛氣運行混亂,血在脈中亂行,氣血離開本應居留之所在,變成一處實一處虛的狀態。如果血集中在陰臓,氣集中在陽腑,會使人呈易驚且發狂狀。如果血集中在陽腑,氣集中在陰臓,就會有內熱很盛的病症出現。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氣聚集在下部,會造成心中煩悶,情緖易怒之症狀。如果血集在下部,氣聚在上部,就會有精神混亂而健忘的症狀出現。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注】:黃帝問:血偏居在陰,氣偏居在陽,如此氣與血分開的時候,究以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注】:岐伯答道:血氣二者,其性喜溫暖,厭惡遇到寒冷。寒盛時能使它澀滯不行,溫暖則能使它流暢運行,因此氣所聚之處血為虛,血所聚之處氣為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並為虛,氣並為虛,是無實乎?

【注】:黃帝問:人體中最重要的就是氣與血,現今老師説的都是血虛與氣虛,是否表示沒有實症?

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注】:岐伯答道:有即稱為實,無即為虛。所以氣相聚必無血,血相聚則無氣,現在是氣血不平衡,而造成氣虛。

孫絡與絡脈皆會輸運氣血進入主經,如果氣血都一起集中在絡脈與孫絡之中,這就是實。血和氣一旦並聚於頭部,會造成手足冰寒,不省人事的疾病,嚴重時會立即死亡。如果偏於上部的氣血能復返下部,此人必生,如不返則必死。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

【注】:黃帝問:實症是從何而致的,虛症又從何處而產生的?此虛實的要點,請老師為我解説。

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注】:岐伯答道:人身中陰經與暘經都有俞穴,此陰陽氣交會之所。陽氣由此而注入陰經,待險經滿時,又由陰經之俞穴外出入陽經,此陰陽和諧時,形體必飽滿,三部九候之脈若正常如一,則表示此人正常無病。人病邪的初生,有時發生在陰,有時發生在陽。生於陽的病,必得自外感之風、寒、署、濕、燥、熱。生於陰的病,必得自飲食不節,居處不潔,情緒之過度喜、怒、憂、思、悲、恐而來的。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注】:黃帝問:風雨之傷人,其症狀如何?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注】:岐伯答道:風雨傷害人時,初時必在皮表,再漸進入孫絡,當孫絡充滿病邪,就進入了絡脈,俟絡脈充滿病邪,就進入主要經脈了。如果人的氣血與病邪,尚停在肌肉之間,則脈必堅硬且大,此時名「實」,實之意,即肌肉呈現堅硬滿大,用手按則生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注】:黃帝問:寒濕傷人體的症狀又如何呢?

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注】:岐伯答道:寒濕傷到人體,會出現皮膚鬆軟無彈性,肌肉堅硬緊繃,血流艱澀,衛氣會失散,故名「虛」。虛的人,會因為機能不張而陽氣不足,用手按壓患處,陽氣就會聚集該處使它溫暖起來,因此按時會感覺舒暢且不會疼痛。

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

【注】:黃帝說:答得好。那由內因產生的實症又如何呢?

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P251-260

【注】:岐伯答道:過喜過怒之人不知節制,造成臟氣向上逆行,一旦上逆,必使下部空虛,下部空虛陽氣越散,寒氣就乗虛而入,下部就成為寒實了。

帝日,陰之生虛奈何?

【注】:黃帝問:陰由內因產生虛症,又由何而來呢?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重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注】:岐伯答道:喜過度則心氣必緩,而氣就下降。悲傷遏度會使肺氣消散,一旦氣消,則經脈就成為空虛狀,此際若食寒冷之物,就會使冑生寒,加上肺氣虛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於體內,終令血行艱澀,陽氣四散,這就是「虛」了。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盛,陰盛則內寒。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注】:黃帝問:經書上説,表陽虛則必生外寒,裡陰虛則生內熱,陽盛則外現熱症,陰盛則裡現寒症,我已聽聞過了,但不知為何如此?

岐伯曰: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注】:岐伯答道:陽本身始生在上焦胸位,主要在溫暖皮膚肌肉之間,一旦陽氣虛損不足,寒氣束于皮表,上焦之陽無法達于皮表,驅走寒邪,所以寒氣獨居在外,造成寒慄。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注】:黃帝問:那陰虛內熱又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岐伯答道,遇度操勞之人,形體衰弱氣不足,無法正常攝取食物,體內精華無法充盛,陽氣因而不足,造成上焦無法運行陽熱,下焦的排泄功能亦受阻,於是胃熱之氣留滯不出,熱氣燻胸,此內熱之所生也。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注】:黃帝問:那陽氣盛而使外熱盛,又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注】:岐伯答道:上焦的陽氣如果無法暢連肌肉皮表時,會使皮膚緊密,肌理閉塞不通,毛孔因而不通暢,汗液無法外泄體外,造成體內之熱達於肌中,無法隨汗外出,就發生外熱的症狀。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注】:黃帝問:那陰過盛會產生裡寒的現象,又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注】:岐伯答道:陰氣本居下,如因過度勞累,致陰氣向上逆行,此陰寒之氣停積胸中無法外出,如此一來,胸中陽氣必然散去,寒氣獨居陽位,導致血艱澀難行,氣脈不通暢,寸口脈因而盛大起來,內裡氣血不通暢,故呈現濇脈,此裡寒之所生也。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注】:黃帝問:陰與陽,氣與血,若互相偏差或交征,病因而形成,如何施予刺法呢?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注】:岐伯答道:剌此類病人,須在發生異常之經脈取穴,若是血偏則取血,若是氣偏則取氣,此時須考慮病人體型高矮肥瘦與四季變化來決定取穴高下。

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注】:黃帝問:因血氣之偏差,產生了疾病,結果造成陰陽相爭,補瀉又如何呢?

岐伯曰:寫實者氣盛乃內鍼,鍼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鍼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注】:岐伯答道:瀉過實的須俟氣盛時方入鍼,隨著患者的吸氣入鍼,如此則可開其氣鬥,好像打開大門一樣。俟患者吐氣時,鍼同時拔出,如此便不會損傷精氣,邪氣就潙出來了。如果不按鍼孔,是為了使邪氣盡出,加上以搖大鍼孔方式出鍼(蒼龍擺尾),可增加出路的流暢,則為大潙之法,出鍼時用指甲切鍼孔之邊側,盛邪之氣乃盡出。

帝曰:補虛奈何?

【注】:黃帝問:補虛之法又如何呢?

岐伯曰:持鍼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鍼,氣出鍼入,鍼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鍼,氣入鍼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佈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注】:岐伯答道:施術者手持鍼,專心一致的觀察病人,俟病人吐氣盡時隨之入鍼,用氣出入鍼之法,使鍼四周之肌理密實,精氣就不會外泄。到了氣實起來的時候快速的出鍼,隨著吸氣而出鍼,則聚集來的熱氣不會回頭,會停留在病經上,拔鍼後立即按住鍼孔,則邪氣會四散,精氣就停留在病經上。

如此按氣之進出,並等候精氣至,可令近處精氣不流失,遠方之精氣來支援,這就是「追法」,乃大補之法。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藏。五藏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藏。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注】:黃帝問:老師説虛實有十種不同,但都發生在五臓及其經脈上。但十二經脈各有其病,老師獨論五臟而已,十二經脈全連繫身上三百六十五關節,節生病,必延及經脈,經脈有虛實之分,又如何去解釋呢?

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鍼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鍼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鍼道備矣。

【注】:岐伯回答道:體內五臓,都與六腑有表裡關係,經脈絡脈到四肢關節,各有其虛實,視病居何處而隨證調理治療。如病在脈,調理在血分。病在血中,調理在絡上。病在氣分,調理在表衛。病在肉中,調治在分肉之間。病生在筋,調之於筋部。病生骨中,調之在骨。利用燒炙的鍼深剌病處。病在骨中,用燒鍼後再用藥敷。若全身難過又不知痛在何處,則在兩蹻脈上取穴。如果是體外四肢的疼痛,三部九候之脈又正常,則用左右對稱鍼絡脈治療的繆刺法即可,痛在左側但右手脈有偏差,則採用對稱刺經脈之法,因此在下鍼前,必細察九候之脈,以此作準則,可以盡鍼之道矣。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