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二百零八條:「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慾食,大便自調,小便反不利,其人骨節疼,翕翕有如熱狀,奄然發煩,濈然汗出﹝streatming_sweating_of_the_hands_and_feet﹞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脈緊則癒。

 本條言正氣﹝vital_qi﹞強則能勝邪氣之義。

【解曰】:

 發熱﹝fever﹞不惡寒﹝absence_of_aversion_to_cold﹞之「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其胃氣尚強,消化力充足,慾食而大便亦調,絕無便難﹝dyschezia﹞、腹滿﹝abdominal_fullness﹞之證,但其小便反不利,其人骨節間疼痛,時作翕翕然有熱之狀,忽然作發煩、汗出﹝sweating﹞而病解,所以然者,此水氣不能戰勝榖氣,與汗共併而出。

 其脈緊有力,則日癒矣。

小便反不利之人,以「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應小便利而大便鞕,今大便調而小便不利﹝Dysuria﹞,與「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證」不合,故曰:「反」也。

 「翕翕」為開合貌,「翕翕如有熱狀」,為一陣一陣如有熱上衝或外散之意,係正氣﹝vital_qi﹞驅邪外出現象也。

 「奄然」,忽然也。

 「奄然發煩,汗出﹝sweating﹞而解」,為忽然作煩躁、汗出﹝sweating﹞也,亦係正邪抗爭現象。

 「水不勝穀氣」,「水」指水氣,亦可謂之濕氣,「穀氣」亦可曰胃氣或正氣﹝vital_qi﹞。

 「脈緊」作脈有力解,《千金翼》作「堅」。

 本條為濕邪自解之證。

 「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指發熱﹝fever﹞,不惡寒﹝absence_of_aversion_to_cold﹞之證,其實非「陽明」之熱,為濕邪化熱之熱,所以其慾食,明示「陽明」無病,其消化力仍強也。

 濕邪為病,原為小便不利﹝Dysuria﹞,大便反快,所以本條有大便自調,小便反不利也。

 濕邪留著關節間,所以為骨節疼。

 翕翕如有熱狀,即濕邪欲出之象。

 正氣﹝vital_qi﹞與之抗拒,向外驅散,所以有奄然發煩,及戰勝病邪,即汗出﹝sweating﹞而解。

 「此水不勝穀氣」三句,即申釋其汗解之理。

 「與汗共併」者,言濕與汗共併而出也。

 「脈緊則癒」者,以溼邢之脈為濡,濡為無力之象也,脈緊則脈有力而不濡,為濕氣已解,正氣﹝vital_qi﹞已復之候也,故曰:「脈緊則癒」。

 「發煩」之「煩」字原文作「狂」,從陳本改正。

 尤在涇曰:「此『陽明』風濕為痹之證,《金匱》云:『小便不利﹝Dysuria﹞,大便反快,又濕病關節疼痛而煩』,是也。

 『奄然發狂』者,胃中陽盛,所以怒狂生於陽也。

 『濈然汗出﹝streatming_sweating_of_the_hands_and_feet﹞』者,穀氣內盛,所以汗出﹝sweating﹞於穀也。

 穀氣盛而水濕不能勝之,則隨汗外出,故曰:『與汗共併』。

 汗出﹝sweating﹞邪解,脈氣自和,故曰:『脈緊則癒』。

 上條中寒﹝cold_strike﹞,不能食,所以雖有燥屎,而病或『固瘕』;此條胃強慾食,所以雖有水濕,而忽從汗散。

 合而觀之,可以知陰陽進退之機。」

#型、色、體、徵【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手療思路【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醫理探源【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紀實與虛構【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醫學;經筋手療;經筋保健;經筋教學;經筋雕塑;經筋平衡;經筋整體保健;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