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一百八十一條: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本條為胃有水飲﹝water-rheum﹞用吐治之法。

【解曰】:

 其病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ld﹞,脈浮,氣衝,如「桂枝證」之證,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有浮象,則非「桂枝」之證狀,故曰:「如『桂枝證』」,而非「桂枝證」也,其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飲也,寒飲即水飲﹝water-rheum﹞,亦曰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停於胸中,故為痞鞕,其飲之毒上迫咽喉,呼吸亦為之急迫,所以不得息也。

 脈之微浮,為氣血浮於上之候,有驅病毒向上之勢也,當乘其勢而吐之,宜「瓜蒂散」。

 程郊倩曰:「病如『桂枝證』,則是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ld﹞,自汗出﹝spontaneous_sweating﹞,與『太陽中風﹝Taiyang_apoplexy﹞』無異也,而頭不痛,項不強,則實與『太陽中風﹝Taiyang_apoplexy﹞』無與。

 脈浮又似『太陽中風﹝Taiyang_apoplexy﹞』矣,而只寸脈微浮,則又與『太陽中風﹝Taiyang_apoplexy﹞』無與。

 其人胸中痞鞕,不因誤下而成,其非表邪陷入可知。

 氣上衝咽喉不得盡,病不在中下二焦,其非裏邪結聚可知。

 非表非裏,明屬邪氣蘊蓄於膈,此為胸有寒也。

 雖胸處至高,尚屬『太陽』之分,然邪不在肌,解肌之法,無所用也,法當吐之。

 緣痞鞕一證,因吐下者為虛,不因吐下者為實,實邪填塞心胸,中下二焦為之阻絕,自不得不從上焦為出路,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宜『瓜蒂』之苦,佐以『小豆』之酸,使邪從上撤,而『痞』自消,氣自下,如『桂枝』之證不治而自治矣。」

 吐之針法,「內關﹝PC06﹞』入針二三分,先行九數六次,再行六數三次,再次「子午搗臼法」三次,令病入呼氣幾次,提氣上行而吐之。

藥劑有汗、吐、下之法,針亦有汗、吐、下之法。

 藥劑之汗、吐、下,藉藥之性質作用,在組織中起化學變化,促進生理機轉,其津液不足者亦能使之汗,腸中無積者亦能使之下,胃中空虛者亦能使之吐,等於強迫壓榨,能竭其所有而盡之。

 針則不然,有可汗可下可吐之資,而關於汗、吐、下之中樞神經﹝Central_nervous﹞,因不能發揮其作用,致不汗不吐不下時,則針可刺激而完成其作用,若無可汗可吐可下之資,雖刺激之亦不能發揮其作用,此就經驗上屢試而知之者。

 故針術為助身體自然療解之一種手術,譬之時鐘,其發條機件原無損壞,或有塵滓阻於齒輪,或懸錘不動,或稍有偏側,而致不得行走者,祇須一撥其機件,走動即可恢復,其理有近似也。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汗、吐、下,為治病之三大法:病之在表者,則汗;在腸者,則下;在胃者,則吐。

但善用吐法者,首推張戴人,今無聞焉,雖知其方而不知其用也,病家未見吐法之能愈病,亦不敢嘗試,浸假而失傳矣。

 今錄《生生堂醫談》一則與獨嘯菴氏之吐方考與治案數則,藉可知其用法與宜忌。

 《生生堂醫談》曰:「問曰:當世之醫施行下劑者甚多,然施行吐劑者至稀,即偶有用者,一生亦不過二三度以至十度,然子於一年中,用『瓜蒂』數斤,且未聞有誤治者,願聞其詳。

 答曰:治病之大綱,為汗、吐、下三法也。

 汗逐毒之在表者,下驅毒之在裏者,吐則條達毒之在胸膈者也。

 此三法可謂醫術之鼎足,不能暫缺一,如前述矣。

 越前之奧村良築,豪傑也,始興吐法,其時有山脇東門、獨嘯菴、惠美三伯等,相和而行此法,其後絕不聞有行之者。

 據聞此諸人之施行吐法也,與余所行者有異。

 蓋其藥毒烈,故其弊為病家所恐懼。

 直至後世,考良築等之所行,先呼病人之親族詢問,若因施藥後「瞑眩﹝Close_the_eyes_dizzy﹞」而死,有無怨言,迨答乃行。

 其法,服吐藥後,令人擁病人起坐或抱病人之頭,乃以兩手揉其腹由下而上,咽中以鳥羽探之;醫亦守候於病家,直至吐止始歸,若不止,

則以「麝香」止之。

 如此用藥,在未用以前,已令病人恐懼而上衝,「瞑眩﹝Close_the_eyes_dizzy﹞」亦自加強,故有損而無益者多焉。

 職是之故,今世之醫咸以為吐劑殺人,非惟己所不行,且見他人施,亦必向病家力阻。

 非遇有志之醫,及百藥不效,病家對病人已抱絕望者,決不能施。

余生後世而業醫,遇他法不治之病甚多,因有數年來彈精竭思,研究吐劑之服法,終得治病不誤之法,知「瓜蒂」為吐劑之第一,以越前產為上品,所用分量視病人所有毒之多寡而定,不能預斷,就大略言,如為「瓜蒂末」,則自(三分至一錢),煎湯服之。

   又用(三分至一錢)之「三聖散」與同湯,或「一物瓜蒂散』與同湯,或「瓜蒂」與「赤小豆」之末等分,「豆豉汁」或「虀汁」或「蘿蔔葉煎汁」等送下,當隨時制宜。

 凡胸膈中毒,非他藥所可拔者,得盡拔之。

 其服法與通例之散藥煎湯無異,有服後須與則欲嘔者,有隔半日一日而始嘔者,其遲速因人而殊,故無一定。

   又有雖欲吐而吐出極遲者,此時可以綿團成「大棗」,以系搏其中央,俾吞入咽中,既至咽,疾必系洩出,則嘔氣必忽甚而得快吐。

 如此行之,其「瞑眩﹝Close_the_eyes_dizzy﹞」至輕,不過用「紫圓」十粒之度。

 予歷施吐法至數百人,無一有誤,且從未有「瞑眩﹝Close_the_eyes_dizzy﹞」之度至以「麝香」停吐者。

 病之輕者,一吐即癒;劇者,數吐亦治。

 六七年前,予在天津,近鄉纏喉風盛行,自五六歲至三十歲者,卒然憎寒壯熱,咽喉腫痛,不能飲食,四五日之內,咽喉腐爛而死,醫術窮而不能救者不知凡幾,就中有用「半夏苦酒湯」,延至四五日而終死者。

 余初與他醫同,殺人甚多,後急用「三聖散」(方附於本篇小結後)使得快吐,霍然頓愈,至無須調理。

 余自得此法,活人無算,凡罹此症者,皆請余治,後移居京師,治癒此症者亦甚多。」

 《獨嘯菴氏吐方考》曰:「扁鵲望桓公之色而走,是我技古之道也。

 故從事於此者,知死者與不治者為第一義。

 世醫不能知死者與不治者,汗、吐、下誤施,取兇暴之名,非古方之罪也。」

 「欲決死生,定治不治者,當審腹氣虛實。

 候腹如易實難,其故何則?

 有如虛而實者,有似實而虛者,有邪來而虛,邪去而實者,有邪來而實,邪去而虛者,得之於手,應之於心,父不可以喻子也。」

 「人之有脈,猶戶之有樞,微乎微乎,感而能通,不可思而得。

 如水陸草木之花實不一,有忽開忽落者,有忽花而徐萎者,有花盛而無實者,有結實而無花者,有花至小而長存者,疾病染人亦如此,為醫者當察其開落之機,謹芟刈之期。」

○芟○→【芟〔mow〕:音:ㄕㄢ。意:除草。削除。】

○刈○→【芟〔mow〕:音:ㄧˋ。割取。砍殺。消滅。割草的農具。即鎌刀。】

 「吐後三五日,當調飲食,省思慮,不可當風,不可酒,不可內,不可勞動。」

 「古語曰:『病在膈上者,吐之』,是用吐方之大表也,而其變不可勝數,沉研不久,經事不多,則難得而窮詰。」

 「吐後氣逆極多,用下氣之方可也,或『三黃湯』,或『承氣湯』。

 嗝噎﹝dysphagia﹞,勞瘵﹝consumption﹞,鼓脹,吐之則促命期。

 張子和吐癩,余未見其可也。」

 「張子和儒門事親,有『時氣』、『溫病﹝warm_disease﹞』、『傷寒﹝typhoid﹞』等,一二日以裏,頭痛﹝Headache﹞、身熱,惡寒﹝aversion_to_cold﹞,以『通聖散』、『益元散』、『蔥白』、『蓮鬚』、『豆豉』一撮,之之法,余試之數十人,時有效,要之,不為之亦可也。」

 「初學者對於妊娠、產後、痰血、咳血、癥毒、血崩、亡血、虛家等,暨年過六十者,不可吐之。」

 「『傷寒﹝typhoid﹞』吐之,不可過二三回,得一快吐則止。用『瓜蒂』三分或五分,其治一次逆時,則急者促命期,緩者為壞證。」

 「『瓜蒂』越福井產為可,他邦出者不中用。用之若五分,若二錢,二錢以上不可與。」

 「『苦瓠穰』捻如『大豆』,若七粒,若十粒,寒鄉無『瓜蒂』,則可代之,其形至小,研淨無厭翳為佳品。」

 「『藜蘆』,華產為佳。尤多毒,用之二分,若(三分)。」

 「『常山』,華產為佳。末用之,則若五分,若一錢。」

 「『巴豆』,不去油可也。」

 「『豆豉』,從《本草》製造之法可也。」

 「『傷寒﹝typhoid﹞』,用『承氣湯』不下者,吐後再下。」

 「諸氣疾,諸積聚﹝abdominal_mass﹞,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臟腑逼上者,問其生平無吐血﹝haematemesis﹞、咳血、衄血﹝Nose_Bleed﹞之患者,悉可吐之後服『瀉心』之方數十日。」

 「喘息初發,暨未發者,按其腹知之。

 腹氣堅實,則吐之後服『瀉心湯』、『小承氣湯』之類,數十日灸數千壯。

 五十以內,偏枯﹝hemilateral_withering﹞,痰涎滿胸者,可吐之。」

 「月事積年不下,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抵當』諸藥不驗者,吐後再服。」

 「『黃疸﹝jaundice﹞』煩喘欲吐者,可吐之。」

 「腫病,用吐尤難,須謹慎其方法。」

 「口吐大便者,吐之後服『附子瀉心』、『生薑瀉心』、『半夏瀉心』之類數日。」

 「痿躄﹝atrophy-flaccidity﹞初發,暨欲發者,按其心下『痞』時,則吐之後,論所宜服之藥。」::

○躃○→【躃﹝足辟,﹝cripple﹞﹞:音,ㄅㄧˋ;同碧。意:古同「躄」。】

 「右各以『瓜蒂散』吐之。腹氣不堅實者,決不可吐。」

  又曰:「服吐方既吐之時,直視﹝forward-staring_eyes﹞搐搦﹝convulsion﹞之候見者,即當止其吐。」

 「瘧,以『常山』吐之,病發後十日許可服。」

 「肺癰﹝abscess_of_lung﹞,未見浮腫者,以『桔梗白散』吐之。腹氣不堅實者,雖吐之無益。」

  又曰:「吐河豚毒暨一切魚毒方,溫『藍汁』一盞服之。

   又方:八九月橘子將熟之時,裂之,納胡椒三粒,待果熟,取燒之為末,使少許入於小竹管,吹入咽中,遇咽則吐。

 按食傷尤為暴急,用『瓜蒂』得吐遲,用此方可也。」

 《古今醫統》引丹溪說曰:「小兒急驚風﹝infantile_convulsion﹞熱,口瘡,手心伏熱,痰嗽,痰喘,並用湧法,重則用『瓜蒂散』,輕則用『苦參末』、『赤小豆』。」

 《奇效良方》曰:「『瓜蒂散』,治風癲宜服此藥吐之。」

#型、色、體、徵【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手療思路【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醫理探源【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紀實與虛構【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醫學;經筋手療;經筋保健;經筋教學;經筋雕塑;經筋平衡;經筋整體保健;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