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綜錄)

卷五百十八 藝文:

《原道統說》【明李梴】:

大哉醫乎!其來遠矣!

 粵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

 陽之輕清者,以氣而上浮為天;陰之重濁者,以形而下凝為地。

 天隆然而位乎上,地隤然而位乎下。

 於是陽之精者為日,東升而西墜;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隱。

 兩儀立矣,二曜行焉。

 於是元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黅氣際空,士始生也。

 五行備,萬物生,三才之道著矣。

 是以惟人之生,得天地之正氣。

 頭圓象天,足方象地。

 天有陰陽,人有氣血。

 天有五行,人有五臟。

 葛天氏之民,巢居穴處,茹毛飲血。

 動作以避其寒,陰居以避其暑。

 大樸未開,何病之有?

 迨夫伏羲氏占天望氣而畫卦,後世有《天元玉冊》,目為伏羲之書者,乃鬼臾區十世口誦而傳之也。

 神農氏嚐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厥後本草興焉。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與岐伯天師更相問難,上推天文,下窮地理,中拯民瘼,《內經》自此而作矣。

 此經既作,民之有疾,必假砭針以治其外,湯液以療其內。

 厥後大樸散而風化開,民務繁而慾心縱,災沴多端,非大毒、小毒、常毒、無毒之藥,弗能蠲矣。

 醫之大原,《素問》一書而已矣。

 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間推原運氣之加臨,闡明經絡之標本,論病必歸其要,處治各得其宜,井然而有條,燦然而不紊。

 若《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常政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數篇,乃至精至微之妙道,誠萬世釋縛脫難,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之大典也。

 軒岐以下,代不乏人。

 扁鵲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皇甫士安次而為《甲乙》;楊上善纂而為《太素》。

 如金元起之解,啟元子之註,所謂源潔則流清,表端則影正,歷代之明醫也。

 獨有漢長沙太守張仲景者,揣本求源,採微索隱,取其大小奇偶之製,定君臣佐使之法,而作醫方,表裏虛實,真千載不傳之秘,乃大賢亞聖之資,有繼往開來之功也。

 漢唐以下,學者豈不欲涉其淵微之旨?

 矧《內經》之理深幽,無徑可入。

 如巢元方之作《病源》書孫思邈之作《千金方》,辭益繁而理愈昧,方彌廣而法失真。

 《內經》之書,施用者鮮矣。

 及朱奉議宗長沙太守之論,編南陽活人之書,仲景訓陰陽為表裏,奉議解陰陽為寒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其活人也固多,其死人也不寡矣。

 幸而守真劉子《要旨論》、《原病式》二書既作,則《內經》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書》、《宣明論》二書既作,則長沙之法,約如樞機之要。

 如改桂枝麻黃各半湯為雙解散,變十棗湯為三花神佑丸,其有功於聖門也不淺矣。

 同時有張子和者,出明《內經》之大道,續河間之正源,與麻知幾講學,而作《儒門事親》之書,乃曰:吐中有汗,瀉中有補,聖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乃不易之確論,至精之格言。

 於是有劉張之泒矣。

 若東垣老人,明《素問》之理,宗仲景之法,作《濟生拔萃十書》以傳於世,明脈取權衡規矩,用藥體升降浮沉,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

 至於丹溪朱氏,傷寒內傷雜病無不精研,痰火奧義,尤其獨得。

 宋太史濂謂其集醫家之大成,誠哉是言也。

 迨及我朝,修《大觀本草》,《銅人俞穴針灸經》、《御賜醫方》等書,設太醫以輔聖躬,立良醫以佐王府,惠民藥局以濟民間夭札,其仁天下之心,宛如軒岐一揆而遠邁漢唐,是以明醫迭出。

 如陶節菴之傷寒,發仲景之所未發;薛己之外科,補東垣之未備;葛可久之內傷,錢瑛之小兒,亦無忝於丹溪

 昭代作人之功,其盛矣乎!

 後學知道統之自,則門徑不差,而醫道亦可近矣。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