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一百七十四條:「傷寒﹝typhoid﹞」,服湯藥,下利﹝diarrhea﹞不止,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本絛為「痞」證服「瀉心湯」後復誤下之治法。

【解曰】:

 「傷寒﹝typhoid﹞」,表證未解,應先解表,如服下劑,則腸胃虛寒而為下利﹝diarrhea﹞不止,表邪內陷而為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

 下利﹝diarrhea﹞而心下痞鞕者﹝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與「甘草瀉心湯」,原為方證的對,醫者殆未俟其發揮藥效,或病重藥輕,尚未全效時,復又下之,於是腸胃並虛,關閘不閉,成為滑脫而利不止矣。

 醫者知其誤,以「理中湯」與之,其利益甚。

 以「理中」為溫化「中焦」虛寒,治小腸失去吸收機能之劑,此利在「下焦」,直腸失去吸收水分機能與括約肌失去其收攝作用也,非「理中湯」所得而治也,應以「赤石脂禹餘糧」之固濇劑治之。

 若與「赤石脂禹餘糧湯」而仍不癒者,則為大腸失去吸收水分關係,當促進腎臟之泌水機能以利小便之法治之。

 成無己曰:「『傷寒﹝typhoid﹞』服湯藥下後,利不止而心下痞鞕者﹝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氣虛而客氣上逆也,與『瀉心湯』攻之則『痞』已,醫復與他藥下之,又虛其裏,致利不止也。

 『理中丸』,脾胃虛寒下利者﹝diarrhea﹞服之愈,此以『下焦』虛,故與之其利益甚。

 《聖濟經》曰:『滑則氣脫,欲其收也,如開腸、洞泄﹝through-flux_diarrhea﹞、便溺、遺矢﹝fecal_incontinence﹞,澀劑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約,與『赤石脂禹餘糧湯』以濇洞泄﹝through-flux_diarrhea﹞。

 下焦主分清濁,下利者﹝diarrhea﹞,水穀不分也,若服濇劑而利不止,當利小便以分其氣。」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為濡弱;舌當質淡,蒼白。

【本條之針法】:

 天樞﹝ST25,T﹞、氣海﹝RN06,T﹞、長強﹝DU01,T﹞。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禹餘糧(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本方之主證】:

 東洞翁曰:「治毒在臍下而下利﹝diarrhea﹞不止者。」

 《方機》本方之主治曰:「下利﹝diarrhea﹞,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

  又:「小腹痛,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及下利者﹝diarrhea﹞。」

 《百疢一貫》曰:「一種腸滑症而下,有續失腸胃之調治者,此症無毒,以臍下微痛為目的,宜『赤石脂禹餘糧湯』。」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腸澼﹝dysentery﹞滑脫,而脈弱無力,大便黏稠如膿者。

 若腹痛乾嘔者﹝Dry_Vomiting﹞,宜『桃花湯』。

   又合用二方亦妙。」

 《幼科發揮》曰:「由大腸來者,則變化盡成屎,但不結聚,而所下皆酸臭,宜『禹餘糧湯』。」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