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八十八條:「傷寒﹝typhoid﹞」,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豉湯」主之。

 本條為「溫病﹝warm_disease﹞」下後致上熱下寒﹝upper_heat_and_lower_cold﹞之治法。

>【解曰】:

 「傷寒、溫病﹝warm_disease﹞」,醫以丸藥大下之太過,致成上熱下寒﹝upper_heat_and_lower_cold﹞之局勢,身熱不去而微煩者,宜以「梔子」清上熱,「乾薑」溫下寒以治之。

 「溫病﹝warm_disease﹞」為上中下「三焦」內外皆熱,丸藥大下之,

 中下焦之熱去,且傷其陽,則成為虛寒,

 而上焦之熱與外熱則依然未去,故上熱則煩,外熱則身熱不去,故以「梔子」清上焦熱以治煩,「豆豉」清外熱以解身熱,「乾薑」則溫中下焦之虛寒。

 虛寒當有溏泄﹝sloppy_diarrhea﹞或腹痛證,文中雖未明言,於用「乾薑」上可以推而知之也。

【原文】:中「梔子乾薑湯」無「豆豉」。

 但自八十四條至八十九條,皆言「梔豉證」,應有「豆豉」,且身熱非「豆豉」不可,故本條應加「豆豉」,遜齋亦是此說。

 《金鑑》云:「『梔子乾薑湯』當是『梔子豉湯』,斷無煩熱用『乾薑』之理」。

 其實眼目在大下,大下則溏泄﹝sloppy_diarrhea﹞未已,故用「乾薑」,身熱則「豆豉」不可去也。

 古人用丸藥作下,取其峻。

 陳修園氏謂:「丸則緩留於中」,大誤。

 文中明言大下之,何嘗緩留於中?

 蓋泥於丸者緩也,湯者蕩也之義,食古不化,乃生誤解。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為浮而虛;舌當為苔薄白。

>【本條之針法】:

 曲池﹝LI11,T﹞、合谷﹝LI04,T﹞、間使﹝PC05,T﹞、天樞﹝ST25,IX﹞、建里﹝RN11,IX﹞、氣海﹝RN06,IX﹞。

 上三穴為退熱﹝abate_heat﹞除煩。

 下三穴為溫其胃腸。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二服,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乾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乾薑(二兩)、豆豉(四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本方之主證】:為身熱微煩而腹痛或溏泄﹝sloppy_diarrhea﹞者。

 《聖惠方》曰:「『乾薑散』方(本方加薤白七莖》治赤白痢,不問日數多少。」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